正文 第十三章 建築小品(下)(3 / 3)

266.尋杖合角造:尋杖止在轉角處望而不伸出。

267.坐欄:石欄形體往往低而寬,眼沿橋側或月台邊布置。

268.鵝頸椅:近水的廳,軒,亭等常在臨水方麵設置木質曲欄的座椅。

269.開間(麵闊):木構建築正麵兩簷柱間的

水平距離,各開間之和為“通麵闊”中間一間為“明間”左右側為“次間”再外為“梢間”,最外的稱為“盡間”,九間以上增加次間的間數。

270.步:屋架上的 “檁”與檁中心線麵的水平距離為步,各步的距離的總和與側麵各開間寬度總和為“通進深”,若有鬥拱,則按照前後挑簷檁中心線間水平距離計算。

271.舉勢:屋麵坡度。

272.舉架(舉折):舉,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築的進深與屋麵材料而定。折,是計算屋架舉高時,由於各檁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麵橫斷麵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線,而是若幹折線組成。

273.舉折(宋):先按照房屋進深,定屋麵坡度,將脊傅“舉”到額定的高度,然後從上而下,逐架“折”下來,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線和曲麵。

舉架(清):從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較緩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因此,最後“舉”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結果。

274.升起:宋,遼建築的 簷柱由當心間向兩端升高,因此簷口呈一條緩和的曲線。

275.側腳:宋代建築規定外簷柱在前後簷向內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兩山向內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兩個方向都傾斜。

276.都柱:秦漢宮室遺址與崖墓中,有的平麵中央僅設一根柱子。

277.金廂鬥底槽:內外兩圈柱。見佛光寺大殿

278.單槽:內柱將平麵劃分為大小不等的 兩個區域。(山西晉祠聖母殿)

279.雙槽:內柱將平麵劃分為大小不等的 三個區域(唐大明宮含元殿,北京故宮太和殿)

280.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將平麵等分(河北薊縣獨樂寺山門)

281.移柱法:宋遼元金,常將若幹內柱移位,或減少部分內柱(減柱法)

282.副階周匝:建築主體從外到內另外加一圈回廊的 ,在早商建築中已經出現,應用與比較隆重的建築。

283.額枋(闌額):柱子上端聯係與承重的構件。有時兩根疊用,上麵的清謂之大額枋,下麵的叫小額枋(由額),二者用墊板(額墊板)傳於內柱間的叫內額,位於地腳處的叫地袱。

284.平板枋:(普柏枋)位於闌額之上,是承托鬥拱的部件

285.雀替:是置於梁枋下與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縮短梁枋的淨跨距離。可以用於柱間的花牙子下,稱為花牙子雀替,在建築末端,由於開間較窄自兩側柱挑出的雀替常聯為一體叫騎馬雀替。雀替可用於柱間的掛落下,成為純裝飾構件

286.坐鬥:位於一組鬥拱最下的 構件稱為坐鬥(大鬥,宋為櫨鬥)有時也可以單獨使用。

287.鬥口:坐鬥正麵的槽口,在清代作為衡量建築尺度的標準。

288.鬥耳:鬥口兩側凸起的部分

289.鬥腰:鬥口下垂直部分

290.鬥底:鬥下傾斜的部分

291.平盤鬥:沒有鬥耳的,常用於角科

292.栱:是置於坐鬥內或跳頭上的 短橫木

栱的名稱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內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翹(華栱或卷頭)

293.瓜栱(宋稱瓜子栱):跳頭上第一層橫栱

294.萬栱(慢栱):跳頭上第二層橫栱

295. 廂栱(金栱):最外跳在挑簷檁下的 ,最內跳在天花枋下的

296.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鬥左右的第一層橫栱。

297. 正心萬栱:(慢栱)出坐鬥左右的 第二層橫栱。

298.單栱:坐鬥口內或跳頭上隻置一層栱的,二層的叫重栱。

299.計心造:跳頭上置橫栱的

300.偷心造:跳頭上不置橫栱的

301.昂:式鬥拱中斜置的構件,起杠杆作用。由 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為多,上昂用於室內,平坐鬥拱或鬥拱裏跳之上。

302.跳:翹或昂自坐鬥出跳的 跳數,出一跳叫三踩(四鋪作),出兩跳叫五踩(五鋪作)一般建築(牌樓除外)不過九踩(七鋪作)

303.屋廢(出際):檁頭伸到山牆以外的 那一段。

304.推山:廡殿(四阿)建築處理屋頂的一種特殊方法。由於立麵需要將正脊向兩端推出,從而四條垂脊由45度斜直線變為柔和的 曲線,並使屋頂正麵和山麵的

坡度步架距離鬥步一樣長。

305.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頂兩側山花自山麵簷柱中線向內收進的做法,其目的是為了使屋頂不過於龐大,但引起結構上的 變化(增加順梁扒梁和踩步金梁)

306.月梁: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側常做成琴麵並飾依雕刻,外觀秀巧。

307.叉手:支撐在侏儒柱兩側的 木構件

308.托腳:支撐平傅的 構件

309.叉柱造:(上下柱交接)將上層簷柱底部十字開口,插上平座柱的鬥拱內,而平座柱則叉立在下簷柱鬥拱上,但向內退半柱徑。(隆興寺轉輪藏殿,獨樂寺觀音閣)缺點是柱腳開口,影響柱體強度。立麵上因收進較少,外觀不穩定。優點是構造上省事,不用增加構件。

310.纏柱造:它是下層柱端 增加的一斜梁,將上層柱立於此梁上。結構外觀穩妥,但要加梁,角部各麵還要增加一組鬥拱。

311.砌上明造:屋內不用平棊,梁架鬥拱結構全部可以顯露可見,則月梁負屋蓋之重。

312.上昂:在鋪作層數多而高,但挑出需要盡量小的 要求下,頭低尾高的上昂可在較短的 出跳距離內取得挑的 更高的 效果,隻用於裏跳。

313.平坐:在閣層(除一層)在其下層梁(或鬥拱)上先立較短的柱和梁,額,鬥拱,作為各層的基座,以承托各層的 屋身。平坐鬥拱上鋪設樓板,並置勾闌,做成環繞一周的

跳台。

314.草袱:是在平棊以上,未頸藝術加工的 ,實際負荷屋蓋重量的梁。

315.乳袱:兩椽袱。梁首放在鋪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內柱柱身,但也有兩頭鬥放在鋪作上的。

316.月梁:經過藝術加工的 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平棊之下,隻負荷平棊荷載。

317.明袱:露在外麵,由下麵可以看見的 梁袱,與草袱相對。

318.平梁:一道梁椽袱,是梁架最上一層的 梁。清代稱為太平梁

319.箚(紮)牽:一般用於乳袱之上,僅長一架,布 承重,固定桁的位置。

320.平坐之製:其鋪作減上屋一跳或兩跳,宜用重栱及逐跳計心造。

321.溜金鬥拱:多用於宮殿,廟宇,外跳與一般平身科相同,內跳用斜上菊花頭,六分頭搭在金主內額上,與外跳構件不發生聯係,完全不起結構作用。

322.抱廈:由兩個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廈。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正定隆興寺)

323.版門:用於城門或宮殿,衙,署的 大門,一般為兩扇。

324.棋盤版門:先以邊梃上下抹頭組成邊框,框內置橫幅若幹,後在框的一麵釘板,四麵平齊不起線腳。

325.鏡麵版門:門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拚合,背麵再用橫木聯係。

326.槅扇:由邊梃和抹頭組成,分為花心和群版二部。

327.罩:多用於室內,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幾何圖案或纏交的動植物,神話故事等,在室內起著隔斷空間和裝飾的作用。

328.窗:唐以前以直欞窗為主,固定不能開啟。宋代開始,開啟窗開始變多。

329.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撐的 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窗,後來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

330.漏窗:應用於住宅,園林中的 亭,廊,圍牆等處。窗孔形狀有方,圓,六角,八角,扇麵等多種形式,再以瓦,薄磚,木竹片和泥灰等幾何圖案或動植物形象的窗欞。

331.平闇(暗):為了部 露出建築的 梁架,常再梁下用天花枋組成木框,框內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見佛光寺大殿和遼獨樂寺觀音閣。

332.平棊(棋)在木框間放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繪或貼以有彩色圖案的紙這種形式在宋代成為平棊,後代沿用較多。一般居民用竹,高梁杆等輕材料作框架,然後糊紙。

333.藻井:是一種高級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間的 正中,如帝王禦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圓形,鬥四,鬥八等。

屋頂曲線與構造的關係(包括簷口,屋脊和屋麵曲線)

334.1)簷口曲線 升起,唐宋有明顯的 簷口曲線,北宋元明清末間至屋角起翹。

2)屋麵曲線,包括縱向曲線和橫向曲線。“反宇為陽”舉架舉折的 運用。佛光寺大殿。

3)屋脊曲線:脊檁端置墊木。佛光寺大殿。

335.結構形式:疊梁式,穿鬥式,井幹式。

336.屋頂形式:重簷廡殿,重簷歇山,重簷攢尖,廡殿,歇山,懸山,硬山卷棚,攢尖,337.盔頂,盝頂,單坡,平頂,囤頂。

338.三段式:台基,屋身,屋頂。

339.牌樓:一種裝飾性建築物。有兩根或四根並列直柱。上有簷額。多建於街市要衝或名勝處。亦指為慶賀而用竹木等搭建的類似牌樓的臨時建築物。

340.平座:宋代建築構造名稱,亦稱鼓座。建築周圍用木柱、梁額、鬥拱等構件架設的平台。依位置不同,有樓閣平座、城頭平座、地麵平座、水中平座、塔身平座等多種類型。平座外緣一般設有勾闌以供憑欄遠眺。

341.金柱:位於簷柱以內,除了處於建築縱軸線以外的所有柱子。

342.蜀柱:即瓜柱,宋代稱蜀柱。

343.童柱:下端立於梁、枋之上,功用與簷柱、金柱相同的短柱。

344.負陰抱陽:風水觀念中宅、村、城鎮基址選擇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格局。

345.挑金懸飾柱:把交金瓜柱解放出來,成為裝飾性很強的構件。

346.穿堂:工字殿前後殿之間的連接部分,又稱柱廊。

347.披簷:樓閣等建築於入口處之上增加的一步屋簷。又稱雨搭。

348.出肩:梁架寬出柱徑的部分稱為出肩。

349.黃腸題湊: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向內,故曰題湊。

題,頭也。湊,以頭向內,所以為固

350.梟線:是指凸線,凹線稱“混“。

351.抱頭梁和乳伏:前者係清代稱謂,後者係宋以前稱謂。前者可一步架,後者二椽架(且非平梁)。

352.栽:一種立柱方法,栽柱造,“載”是比喻的叫法,如同“栽樹”

353.門:古稱雙扇為門,單扇為戶,後世統稱為門。常用有以下幾種:欞星門、板門、軟門、槅扇等。

354.烏頭門:其中欞星門出現於唐代或稍早。地上栽兩根木柱,柱間上方架橫額,形成門框,內裝雙扇門。宋代因柱頭裝黑色瓦筒,故稱烏頭門。門扇四周有框,上部裝直欞,下部嵌板,大的在背麵加剪刀撐。一般用作住宅、祠廟的外門。

355.鴟吻:屋項正脊兩端的裝飾物。

356.剪邊:屋麵做法的一種。即在屋脊和簷口部分使用色彩、種類與屋麵不同的瓦件,明顯突出屋麵的邊際線。亦稱鑲邊,簷口、屋脊用瓦顏色與坡麵不同的做法,多用於園林建築。主要類型有:草泥屋麵用小青瓦剪邊,

小青瓦屋麵用筒瓦剪邊黑活筒瓦屋麵用琉璃瓦剪邊 ;琉璃瓦屋麵用其他顏色的琉璃瓦剪邊;琉璃瓦剪邊一般用於屋麵邊緣,屋脊,轉角等處。

還有一種集錦做法,即將剪邊瓦拚成菱形,雙喜,福壽等圖案或文字。此外在一些地方也有小紅瓦或機製紅瓦屋麵用小青瓦剪邊的。

357.鴟吻和正吻:是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叫法

358.一封書 二柱門 三才升 四阿頂 五鳳樓 六方罩 七分頭 八字牆 九脊帳 十字別

一封書:是院落裏耳門的一種。

二柱門:是在隆恩殿後身,又叫“衝天牌樓”、“照牌”。門為一間,其上有一懸山式琉璃瓦屋頂,兩邊各有一方形石柱。石柱前後有抱鼓石。在兩石柱之間有木板門,此板門常年關閉。石祭台在二柱門之後,長一丈八尺六寸,寬五尺,高四尺?用漢白玉雕造,造型是須彌座式,上麵雕刻各種圖案。祭台之上有五件石雕:正中為香爐、兩側有香瓶、燭台各一對。

三才升:是一攢鬥拱中的小構件,形式類似的還有十八鬥、槽升子等構件

四阿頂:即廡殿頂

五鳳樓:

是圍屋的一種樣式,福建永定就有。舊稱"老屋裏",位於路橋區新橋鎮西,建於晚清,為五井十五堂二層樓房,成四合院式組合,是我國江南一種獨具風格的民居建築群。新橋五鳳樓至今基本保持原貌,實屬古典式建築藝術的珍貴遺產。

七分頭:是磚的一種,尺寸為:長180mm,寬115mm,高53mm

九脊帳:即是歇山頂

359.踏道:階級形踏步(帶垂帶石)

360.如意踏步:不帶垂帶石。

361.大木作:大木作是我國木構架建築的主要構成部分,由柱、梁、枋、檁等組成,同時又是木建築比例尺度和形體的重要決定因素。

362.開間:我國木構架建築兩麵正簷柱間的水平距離,又稱麵闊,各開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麵闊。建築中各開間的名稱又因位置不同而異,正中一間稱明間(宋稱當心間)、左右側的稱次間、再外的稱梢間、最外的稱盡間,九間以上的建築增加次間數。

屋架上的檁(宋稱 )與檁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清代稱為“步”(進深),各步距離的總和或側麵各開間寬度的總和稱為“通進深”。

363.材:宋代建築之中的計量單位。

364.舉勢:屋麵坡度。

365.生起:宋遼建築的簷柱由當心間向兩端升高,因此簷口呈一緩和曲線即《營造法式》中的生起。

366.側腳:為了使建築有較好的穩定性,宋代建築規定外簷柱在前後簷向內傾斜柱高的10/1000,在兩山向內傾斜8/1000,而角柱在兩個方向上都有傾斜的做法。

古建築平麵內外設兩圈柱廊的做法稱金廂鬥底槽(唐佛光寺大殿);以內柱將平麵劃分為大小不等的兩區的為單槽(晉祠聖母殿);以內柱將平麵劃分為大小不等的三區的為雙槽(唐大明宮含元殿和北京清故宮太和殿);在門屋建築中,用中柱一列將平麵等分的稱分心槽(河北薊縣獨樂寺山門);在建築主體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在《營造法式》中稱為副階周匝。

367.堂:是在庭院組合中,居主軸線上當正向陽而軒敞的房屋。

368.堂與殿:古建中台基均作堂,宋代稱“階基”,清代及今成為“台基”。殿也是指台基,後對高顯崇麗之建築稱之為堂或殿,漢以後殿成為宮中之堂的專稱,並以正脊是否築吻區別堂與殿,有吻者為殿,無吻者為堂。

369.樣式雷:樣式雷是清代二百多年間主持皇家建築設計的雷姓世家的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