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流民的曆史作用(中)?(1 / 3)

【“中國心”和“中華魂”】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延續發展的思想基礎和內在動力,是貫穿全民族曆史發展的群體精神形態,是積澱於民族心理文化結構中的精神素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心”、“中華魂”。中華民族精神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有著自身的內在結構。大體說來,它由兩個基本方麵所構成,一是精神活動的方向,即精神活動所追求的理想目標;二是精神活動的方式,即為實現理想目標而采取的態度、途徑和方法。就精神活動的方向而言,它又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天人和諧”、“群己和諧”的崇高境界。中華民族始終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群體與個體的和諧,中國人堅定地認為人與自然是互相依存、互相補充、互相統一的,因此主張“經與天地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社會領域中,中華民族既主張“為群”,也提倡“貴己”;既倡導“兼善”,也強調“獨善”,追求群體價值與個體價值相統一的“群居和一之道”。這與西方民族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個人與群體的對立,很不相同。二是“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中華民族長期以來追求的美好社會理想,就是《禮運》所描繪的“天下為公”的社會,在這種社會裏“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財產公有,社會和平。三是“盛德大業”的人生目標。中華民族的個人人生理想,是養成崇高的品德和建立弘大的功業,即《易經》所說的“盛德大業”。

人生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立德立功”、“崇德廣業”,即要使自己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又要建功立業,為社會作出貢獻。這三個層次相結合,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活動的方向。曆代的賢能聖哲、仁人誌士、英雄豪傑,都以這種理想鼓勵自己去努力奮進。就精神活動的方式而言,中華民族精神包括四大要素。1“自強不息”的主體意識:中華民族總是以“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為實現美好的精神境界、崇高的社會理想和人生的價值而努力奮進,永不停息。2“革故鼎新”的革新觀念:中華民族雖然尊重曆史,珍惜傳統,但它並不保守,更不停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革去故,鼎取新”的變革觀念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3“厚德載物”的寬容態度:中華民族主張人應該具有博大寬厚的胸懷,負載萬物,生養萬物。以兼容並包的態度與自然友好相處,對同胞仁愛相待,對外族和平友善。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實現天人和諧、人際和諧的理想。4“致中和”的處事方式: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以整體平衡為特征,《易經》講“太和”,《中庸》講“中和”,就是主張保持整體中各部分的動態平衡關係,反對“過”和“不及”兩種極端化和片麵性。

這四點共同構成實現美好理想的基本方式,它是為實現“天人和諧”、“群己和諧”、“天下為公”、“盛德大業”的精神活動方向服務的。中華民族精神的活動方向和活動方式兩個方麵有一個統一的基點,就是重視道德。“天人和諧”、“群己和諧”是至善的道德境界,“天下為公”是至善的道德社會,“盛德大業”是至善的道德人格,“自強不息”、“革故鼎新”、“厚德載物”、“致中和”是至善的道德原則、道德規範和道德行為。道德是貫穿“方向”和“方式”兩個方麵,是連結其各個要素的一條紅線。因此,可以說,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核心是崇高至善的“重德精神”。中華民族精神在曆史上經曆了一個形成、衍化和發展的過程。在民族形成之初,上述精神品格還不夠顯著,不很典型,隨著曆史的前進和民族的成熟,它就逐步被強化,成為民族的基本精神素質和共同品格,於是成為一種既定的力量,影響著民族成員的素質,並世代相傳,發揚光大,而且不斷豐富,不斷發展。到了現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呈現出更加絢麗多姿的嶄新風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在革命和建設時代的新發展,都是民族精神在一定曆史時期的表現形式和發展成果。

【中華與龍】

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中國的大地被稱為“龍的土地”,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不但全世界的華人都熟悉“龍”這種形象,各種膚色的外國人也從“龍”這個標記中知道它和中國的密切聯係。這些事情,真可以說是十分微妙了。然而什麼是龍哪裏有龍一般人心目中的龍,和考古學家、生物學家心目中的龍,完全是兩回事。在中國這片大陸上,太古時代,的確曾經有過古生物學家心目中的“龍”,山東的萊陽、雲南的祿豐、黑龍江的嘉薩等地,解放後都曾發掘過完整的恐龍化石。我國是保存完整恐龍化石最多的國家之一。然而洪荒時代這些曾經在亞洲大陸上縱橫逞威的大爬行動物,和今天人們心目中的騰雲駕霧的龍完全是兩回事。恐龍生長在“中生代”距今1億年以上,那時不但還沒有人類,而且連人類始祖的猿類也還沒有跨上曆史舞台。在這個時期,隻出現一些有袋類的哺乳動物。等到原始人類出現的時候,恐龍早已在地球絕跡,隻在地層裏留下它們骸骨的化石罷了。那麼,本來在生物界全無蹤跡的中國式的龍,在古代人們心目中究竟是怎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到了今天,仍然到處都可以看到“龍”,龍的雕刻、龍的繪畫,龍的器皿,龍的裝飾,龍的旗幟……端午節劃龍舟,元宵節玩龍燈。中國人都認為自己是龍的後代,有一首歌曾風靡了台灣和大陸,名字就叫《龍的傳人》。“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它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呢嚴格地說,這是一個曆史學、民俗學的問題,而不是一個生物學的問題。回答這個問題最精辟的,無過於聞一多先生了。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龍鳳》和《端午考》有力地解釋了三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龍的形象是怎樣形成的龍在中國古代傳說中為什麼這樣有勢力它後來為什麼又變成了帝王的符瑞聞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龍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鬣的尾、鹿的腳,狗的爪,魚的鱗和須”。總之龍是一個本來不存在的各種動物的混合體。龍的傳說曆史久遠。從殷契甲骨文出現結構完備的“龍”字,迄今已3000多年,而出現龍的圖案和傳說就更早得多了,它可以一直上溯到遙遠的史前文化。相傳在“感天而生”的上古時代,有女登感“神龍”生炎帝,附寶感“北鬥”生黃帝,慶都感“赤龍”合婚而生帝堯的故事。除了神龍、赤龍外,屬於伏羲氏係統的還有長龍氏、居龍氏、降龍氏、潛龍氏、上龍氏、水龍氏、青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飛龍氏等等。這些各種各樣的“龍氏”,與後來《山海經》中所說的“龍身而人麵”、“人首蛇身”的諸神,實際上都是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族徽圖騰。這種“炎裔黃胄”之說一直流傳到今天。

【民族】

從龍的造形中,我們可以揣摩到中華民族在形成過程中的鬥爭和聯合,以蛇為圖騰的遠古華夏氏族、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他氏族、部落,逐漸形成華夏大氏族。它的圖騰也兼取被融合、吞並了的其他氏族、部落的圖騰,譬如:鳥圖騰、馬圖騰、鹿圖騰、牛圖騰、魚圖騰等。最後拚合成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龍”,一種虛擬的綜合性神靈。“龍”體現著華夏各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大團結。“龍”具有著無限強大的生命力,變幻莫測、氣象萬千。上可騰雲駕霧,下可循地入海,它無堅不摧,不可戰勝。它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無可估量的創造力的象征麼龍的形象,已經越過曆史的門限,跨進現代社會來了。現在,這麼一個頭角崢嶸矯健活潑的龍的形象,已經不但成為中國人的象征,而且,進而跨越國界,成為全地球華族人士的符號。過去,神話在支配人,現在,人在欣賞神話。過去,人匍匐在龍的圖騰之下,現在,龍的形象增添了人間的生活情趣。

【“龍的傳人”的傳說】

有一首叫做“龍的傳人”的台灣歌曲,表達了台灣人民不忘自己是華夏子孫的感情。為什麼中華民族是“龍”的後代呢在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除了“燧人氏鑽木取火”的傳說外,最有名的是有關伏羲、女媧“黃土作人”、“作八卦”、“女媧補天”、“伏羲女媧兄妹為婚”等等神奇傳說了。他們二位代表著近百萬年原始曆史的最早期的中國遠古文化。而作為遠古時代中華民族文化的代表,在真正遠古時代人們的信念中,伏羲和女媧都是巨大的龍蛇。晉人皇甫謐《帝王世紀》中說:“燧人氏的時代,誕生了伏羲,人的頭,蛇的身子。”又說:“女媧氏承襲了伏羲氏的製度,也是蛇的身子人的頭。”據郭璞傳注的《山海經》說:“女媧是古時的神女而稱帝,她是人的臉麵蛇的身子,一天當中有七十次變化。”“女媧”的名字最早出現於《楚辭天問》中,屈原問道:“女媧用黃土造就了人類的身體,而她自己長著人的頭蛇的身子,一天七十次變化的身體又是誰造就的呢”東漢人王延壽寫的《魯靈光殿賦》中也寫道:“伏羲麟身,女媧蛇軀。”在漢代石刻畫象的磚畫中,常有人麵蛇身的伏羲、女媧交尾像,形象地證實著“兄妹為夫婦”的伏羲、女媧是一雙巨大的龍蛇。而且,更為有趣的是,在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許多“神”也是“人首蛇身”或“龍形”。在雄偉瑰奇的《山海經》中,還有共工、相柳、貳負等都是人麵蛇身;雷神、燭龍(燭陰)、鼓等都是龍身人頭,而軒轅國中每一個黃帝子孫也都是“人麵蛇身,尾交首上”。戰國時代魏人著的《竹書紀年》中說,屬於伏羲氏係統的有所謂長龍氏、潛龍氏、屠龍氏、降龍氏、上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等等,也是一大群龍蛇。

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文中,曾經“將山海經裏所見的人麵蛇身或人麵龍身的神弄一總表”,並且指出,作為中華民族象征的“龍”的形象,是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鬣狗的尾,鹿的腳,狗的爪,魚的鱗和須”。可見,這條巨大的龍蛇,其實就是遠古時代中國大地上許多氏族、部落聯盟的一個共同的圖騰、符號和標誌。圖騰,是原始人崇拜的某種動物、植物、原生物或者自然現象;他們認為這些“神物”是自己的祖先或保護者,他們這個氏族就是從這種神物蘖生出來的。中國最大的“神物”——龍,就是蛇的圖騰化。最早的龍就是有角的蛇,以角表示其神異性,甲骨文金文所見的龍字都是如此。原始人對於他們的圖騰是極端崇拜的,所以在遠古時代的神話傳說中,眾多的“神”是“龍蛇”或者是“龍蛇後裔”。《路史後記》注引《寶櫝記》講:“天帝的女兒在華胥之淵遊玩,遇蛇而懷了孕,經過十二年生下庖(伏羲)。”這種人類“在野蠻期的低級階段”,由原始圖騰崇拜積累起來的迷信,這些“開始於此時產生神話、傳奇和傳說等未記載的文學,業已給予人類以強有力的影響”(馬克思:《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並為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而“龍”的形象也就成了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統治的象征。天子的禮服上畫卷龍,稱為“袞龍袍”,天子的儀仗有龍旗,起居處叫“龍庭”,坐的位置叫“龍位”。《史記》中劉媼遇龍而生下了劉邦這一類有關“龍種”、“真命天子”的神話傳聞更是史不絕書了。這是原始人對龍蛇圖騰崇拜曆史發展的一個方麵。但是,更為重要的一個發展方麵卻是,中國遠古時代原始人對龍蛇圖騰的崇拜,作為一種共同的觀念和意識形態,“它們濃縮著、積澱著原始人們強烈的感情、思想、信仰和期望”(李澤厚:《美的曆程》)。這種觀念也確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感情,經過曆史的積澱,蘊蓄貯藏得愈久,也就愈熾烈,曆久而不衰息。原始人對龍蛇圖騰的崇拜,終至積澱而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民族精神體現之一。這個民族傳統,也就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征之一。為什麼台灣同胞和海外華人稱自己為“龍的傳人”,這個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流傳至今的春節期間耍龍燈(龍舞),其實正是這種原始人崇拜龍蛇圖騰巫術禮儀遺痕演化而來的。解放前,有的地方還有舞龍祈雨的舊風俗。今天,龍舞則是象征著中華民族曆史悠久的巨龍騰空而起,矯雄敏捷、崛起而飛的雄姿。

【中華文明源於何處】

黃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許多人都習慣於這樣來讚頌黃河。黃河流域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著名的文化遺址,是重要的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但我國除黃河流域之外,在長江流域、東南沿海、西南地區、北方地區,也分布著諸多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長江中遊的大溪文化距今約6000多年,屈家嶺文化距今約5000多年,學者們認為,它們“與中原同時期的龍山文化雖有一定的聯係和共性,但在更大程度上具有自身的特點,並且其直接淵源也不相同。”它們是黃河流域之外,單獨發展起來的我國遠古文化之一。在長江流域的其他地區,分布著大量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有我國迄今為止發現得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河姆渡遺址也是一種和黃河流域文化完全不同的獨立文化類型,它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江流域創造的又一光輝燦爛的原始文化。另外,馬家浜、良渚、青蓮崗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也各有自身的文化特點,不同於黃河流域的遠古文化。考古工作者還在福建、廣東、廣西、雲貴、西藏、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等地發現並發掘了多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表明它們也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綜觀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先生說:“中國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枝蠟燭,而像滿天星鬥。雖然各地、各民族跨入文明門檻的步伐有先有後,同步或不同步。但都以自己特有的文明組成,豐富了中華文明,都是中華文明的締造者。”我們可以說,中華文明有多處發祥地,黃土高原及黃河流域盡管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但並不是唯一的發祥地。

【愛我中華】

1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

一種意見認為,愛國主義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國家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它是一個曆史範疇,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內容。另一種意見認為,應表述為“各國人民都具有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崇高深厚的感情,是為祖國獨立、繁榮富強貢獻力量的強烈責任感和不惜犧牲自己一切的犧牲精神”。還有一種意見認為,愛國主義是一種把關心和維護祖國利益、推動祖國進步作為自己最高職責的思想觀點和行為準則,第四種意見認為,愛國主義應包括四個方麵:①對祖國深厚的摯愛之情;②調整個人與國家民族關係最基本的道德規範;③重要的政治原則;④每個國家和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