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對方服從自己的意誌——說話的說服性
一個人口才好不僅是指會說話,而且是指能通過說話辦成事情。凡事都要和人談,而談話雙方可能有不同的觀點。要說服對方,就要下工夫。在人際交往中,許多時候都離不開說服。比如,父母說服自己的孩子學鋼琴、學外語;老師說服學生少看電視;領導說服下屬遵守規章製度;營業員說服顧客購買自己店裏的商品等等。說服別人轉變看法是很有意義的,但也是不容易的。說服要注意些什麼呢?首先要取得對方的信任,這是進行說服的基礎。如果你在對方心目中沒有地位,說服就沒有分量,對方當然不會信服你。其次,說服要針對對方的心理,這是成功的關鍵。話說到人家心坎上,讓對方有所觸動,這是說服別人的一個關鍵所在。
心理是客觀事物在腦中的反映,普遍心理和個性心理的基本特征,可謂千變萬化。所以說,抓住了人的“心理”,就等於抓住了人的全部。
而說服就是一個心理學過程。
人的全部心理活動,都離不開情感的伴隨,情感猶如強大的驅動力,是人們行為的內部力量。說服,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情感的征服,隻有善於運用情感技巧,以情感人,才能打動人心。俗話說:“感情是用語言溝通的橋梁。”你要想說服別人,必須通過這一座橋,過了橋,才能通過對方的心理堡壘;過不了橋,將會從這座橋上跌下水去。
總統的顧問受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委托,想說服羅斯福總統重視原子能的研究,搶在納粹德國之前製造出原子彈。他先向總統麵呈了愛因斯坦的長信,接著讀了科學家們關於核裂變發現的備忘錄,可是羅斯福卻聽不懂那艱深生澀的科學論述,反應十分冷淡。薩克斯不得不向總統告別。後來,羅斯福為了表示歉意,邀請他第二天來共進早餐,這無疑又給了薩克斯一次機會。他整夜在公園裏徘徊,苦苦思索著說服總統的辦法……第二天早上7點鍾,薩克斯與羅斯福在餐桌前共進早餐。他還未開口,羅斯福就以攻為守:“你又有了什麼絕妙的想法?你究竟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把話說完?”總統把刀叉遞給薩克斯時又說:“今天不許再談愛因斯坦的信,一句也不許談,明白嗎?”“我想談一點曆史,”薩克斯看了總統一眼,見總統正含笑望著自己,他說:“英法戰爭時期,在歐洲大陸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在海上卻屢戰屢敗。這時,一位年輕的美國發明家富爾頓來到了這位法國皇帝麵前,建議把法國戰艦的桅杆砍斷,撤去風帆,裝上蒸汽機,把木板換成鋼板。可是,拿破侖卻想船沒有帆就不能走,木板換成鋼板就會沉沒,於是,他把富爾頓轟了出去。曆史學家們在評述這段曆史時認為,如果當時拿破侖采納了富爾頓的建議,19世紀的曆史就得重寫。”薩克斯說完後,目光深沉地注視著總統。羅斯福沉思了幾分鍾,說道:“你勝利了!”薩克斯熱淚盈眶。後來,負責實施製造美國首批原子彈計劃的總負責人格羅夫斯少將在談論這次會談時說:“總統為薩克斯的論證所打動,才決定成立一個鈿(造原子彈主要原料)顧問委員會。”如果說薩克斯一番精彩的論證促使美國成為第一顆原子彈的製造者的話,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首相鈴木的一句語義含混的言論,以導致日本人民成為第一顆原子彈的受害者:1945年7月26日,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宣布之後,日本天皇就表示願意接受公告提出的投降條件。但是因為接受投降的聲明還沒有送達日本內閣,所以,當時任內閣首相的鈴木接見新聞界人士時就說:“內閣對《波茨坦公告》持默殺態度。”問題就出在這“默殺”二字上。“默殺”在日文是多義詞,它有兩種解釋。一為“暫不予以評論”,一為“暫不予以理睬”。這兩個含義的差別是很大的。在譯成英語時,不幸又被譯成後種含義,激怒了對方。8月6日8時15分,美國飛機向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頃刻間廣島市變成了一片廢墟,約有20萬人死於這一災難。不久又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蘇聯紅軍也開始了對侵華日軍的進攻……日本一位著名的和平戰士加瀨俊一曾經這樣批評鈴木的用語:“要不是這個災難性的差錯,日本也許可以躲過原子彈的襲擊和俄國的進攻。”上述二例從正反兩方麵說明了言辭的重要性,小小的“舌頭”在關鍵時刻真可以起到“一言興邦”或“一言喪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