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1 “學界泰鬥、人世楷模”的人生三步曲 (2)(1 / 2)

第二章1 “學界泰鬥、人世楷模”的人生三步曲 (2)

另一個人,則是受蔡元培先生的聘請,教《中國古代文學》的劉師培。根據馮友蘭、周作人等人回憶,劉師培給學生上課時,“既不帶書,也不帶卡片,隨便談起來”,且他的“字寫得實在可怕,幾乎像小孩描紅相似,而且不講筆順”“所以簡直不成字樣”,這種情況很快也被一些學生老師反映到蔡元培先生那兒。然而蔡元培先生卻微微一笑,說到:劉師培講課帶不帶書都一樣啊,書都在他腦袋裏裝著,至於寫字不好也沒什麼大礙啊。後來學生們發現劉師培講課是“頭頭是道,援引資料,都是隨口背誦”,而且文章沒有做不好的。

從蔡元培先生對辜鴻銘和劉師培兩位教授的處理方法,我們可見蔡元培先生量用人才的胸懷是何等求實、豁達而又準確。他把對師生個性尊重與寬容發揮到了一種極高明的地步。為了實現改革北大的辦學理想,迅速壯大北大實力,他極善於抓住主要矛盾和解決問題的關鍵,把尊重人才個性選擇與用人所長理智地結合起來。他曾精辟地解釋道:“對於教員,以學詣為主。在校講授,以無背於第一種之主張(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動,悉聽自由,本校從不過問,亦不能代負責任。“夫人才至為難得,若求全責備,則學校殆難成立”。

正是這種博大的胸襟,才使蔡元培先生能夠發現真正的人才,也才使當時的北京大學有了長足的發展。美國著名的人際關係學家卡耐基,和許多人都是朋友,其中包括若幹被認為是孤僻、不好接近的人。有人很奇怪地問卡耐基,說:“我真搞不懂,你怎麼能忍受那些老怪物呢?他們的生活與我們一點都不一樣。”卡耐基回答道:“他們的本性和我們是一樣的,隻是生活細節上難以一致罷了。但是,我們為什麼要戴著放大鏡去看這些細枝末節呢?難道一個不喜歡笑的人,他的過錯就比一個受人歡迎的誇誇其談者更大嗎?隻要他們是好人,我們不必如此苛求小處。”

青少年朋友們,在我們的現實生活裏,就應該學會以一種大胸襟來對待別人的缺點和過錯。學會“容人之長”,因為人各有所長,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相互促進,學習才能進步;學會“容人之短”,因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的短處是客觀存在的,容不得別人的短處就隻會成為“孤家寡人”;學會“容人之過”,因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曆史上凡是有作為的偉人,都能容人之過。

青少年朋友們,當我們擁有“以放大鏡看人優點,以顯微鏡看人缺點”的大胸襟時,我們便擁有了眾多的朋友,擁有了無盡的幫助,也擁有了通向成功的門票。

大人物:自由之意誌,獨立之人格

最近兩年來,“超級女聲”、“快樂男生”、“加油好男兒”等娛樂活動如火如荼。成千上萬的人參與投票,尤其以青少年居多。

為了支持自己喜愛的選手,很多青少年盲從於組織者的號召,不惜高額話費,因此出現了短信投票的狂潮。

據報載,一位女孩為了支持“超級女聲”的選手,用母親的手機投票,花費了相當於家裏兩個月生活費的手機通信費。而另一位女生為了到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現場去觀看比賽,竟然偷走了家裏的存折,然後逃課去長沙看比賽,結果錢用的一分不剩後,打電話讓爸爸去接她。

在這場比賽的過程中,很多青少年朋友們,對於自己喜愛的選手,他們狂熱地追捧,甚至對其短處進行掩飾、美化;而對於不喜歡的選手,則跟從“同誌們”指責、批評,甚至謾罵,互揭隱私,反映出種種不冷靜、不健康的心態。這是青少年因為心理行為盲從性和膚淺性,缺乏深層獨立思考而使自己無法對行為負責的具體體現。

生活中,許多青少年朋友從小到大,從日常生活、交友、學習、報考專業、工作,甚至戀愛,都聽從父母、老師的意見和安排,或者盲從周圍朋友的選擇。他們或者依賴,或者無奈、或者盲目。然而,真正的傑出青少年,應勇敢地自己做出決定,應該有著蔡元培先生所說的:自由之意誌,獨立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