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感悟魯迅先生的思想精華 (2)
毛主席談學習時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為重要的學習。”我們的學習如果隻是停留在書本上,而沒有在生活、學習上運用,就不能稱其為“學”,最終也不能更好的再學習、再使用。《關尹子教射》中也像我們闡明了這個道理:隻射中靶子還不行,還要知道射中的原因,目的是為了以後更好的射中。“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學生為“學”,也是這樣。怎樣才能讀用結合,學習與使用渾然一體,始終貫穿我們學習的全過程呢?那就是教會學生自學,運用“拿來主義”。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談到對待東西方文化時說,要運用腦髓,放開眼光,去占有,去挑選,去拿自己需要的東西,一切采用“拿來主義。”在學習中,我們更需要拿來主義,即:自學,自選,自用。因為隻有自己去拿來的知識,才能深入思考,不被別人的思想左右,獨辟蹊徑,及時發現問題,並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也隻有這樣拿來的知識,才會記憶深刻,融會貫通,靈活、機敏地運用於學習、生活中去;也隻有這樣拿來的學習成果,才能對學習保持永恒的興趣,堅持不懈,無止境的奮鬥下去;也隻有這樣拿來的知識,才能周而複始,在循環流動的學習生活中,更富有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
學生的主要的任務便是學習。學習,即對已有的知識的掌握,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的發揮與創作。何謂已有知識,即前人創造的一切有價值的成果,它不光包括理論、也包括實際的設計成果。在現階段,我們還處於學習階段,上無法對已有的知識充分掌握,到不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達不到可以自由的運用的境界。我們在已有知識的這個基礎上無法建立起來一定的知識體係,又有什麼能力再進一步的發揮與創作。
中規中矩的“拿來主義”早已閃現於時代弄潮中。甲午戰爭以後,由於中國當時麵臨著國破家亡的命運,許多有識之士開始更積極全麵地向西方學習,出現了梁啟超、康有為、譚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們向西方學習大量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政治上也要求改革。這一時期大量的西方知識傳入中國,影響非常廣泛。進入民國時期,由於對政治的不滿又進一步導致知識分子們提出全盤西化的主張,在五四時期這種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一波的西學東漸,一直持續到當代而未止。一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喚醒了在西方文化麵前唯唯諾諾的國人。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一文中,早給拿來主義現了個定義,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才符合學習的目的,將別人有用的東西,轉化成自己的。在許多人看來,拿來主義即是“抄襲”、“模仿”,是可恥的。然而,拿來主義與抄不同,抄及全盤接受人家的東西,不進行篩選,而拿來主義要進行篩選。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們不是大師,亦無深厚功底,俯下身來,多學學別人,自己才能進步。因為有“拿”,所以有所“思”,有所“學”,拿不是一味的模仿,一味的接受,而是以此為踏板進一步的飛躍。這就是真正的“拿來主義”,這就是最好的“藥”
展現個性鋒芒,做個“叛逆的猛士”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漸漸地泯滅了自己的個性。畫畫要按照老師在黑板上畫的模型畫,才能得到好成績,要不然畫得再好看也不能得個優;唱歌要按照節拍唱,不按節拍唱,就算唱得再好聽還是會因為走調而遭到別人的恥笑;解數學方程,要按照公式解答,用別的方法就算也得出了正確答案也不能算完全正確……就這樣,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被模式化了,我們的個性被磨得淡然無存。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一旦表現出自己的個性舉動,就會遭到周圍同學朋友的白眼和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