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 胡適先生的“三味藥” (2)
胡適先生在這篇文章的結尾,依據自己的經曆告誡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依著自我的興趣了——即性之所近,力之所能。不斷反問自己,我的興趣在什麼地方?與我性質相近的是什麼?問我能做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由此可見,當一個人為自己選擇人生的道路時,隻有盡可能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做到揚長避短,才能使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優勢,取得驕人的成績。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人並未認識到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的重要。他們要不盲目聽從父母為其做出的選擇,要不以追求所謂的將來能夠找好工作或者有好前程,來選擇自己的所學科目,而最終貽誤的自己的發展。
徐江是一個有著“高六”經曆的武漢大學學生,在經曆了三年的複讀生涯後,終於如願以償地走進了名牌大學的校門,可以說在此之前,徐江受盡了失敗的打擊和別人的議論。而造成他複讀四年的原因,就是因為高二時盲從爸爸的意見,以為學理科能有更好的前程而放棄了自己一直以來對文史的愛好。學了理科後,徐江很努力,但總是發現自己的學習,是那麼枯燥乏味毫無興趣可言。
第一年的高考,理科綜合300分的總分,徐江隻考了109分。隨之而來的是高四、高五的兩年複讀,然而依舊是在理科綜合測試上,徐江遭受了“滑鐵盧”。細細思考了慘敗教訓的徐江,毅然走進了高六文科的課堂,因為徐江發現自己對曆史、政治、地理是那麼的感興趣,而自己對文綜的把握又是那麼到位。就這樣“高六”的那年高考,徐江便以高出武漢大學最低分數線47分的高分,走進了武漢大學的校門。
徐江的經曆,並不是極其個別的,還有很多人有著“高七”甚至“八年抗戰”的曆史……很多青少年朋友們,在高中階段選擇文理科、大學階段選擇專業時,往往把所謂的好找工作、好賺錢作為第一選擇,而忽略了自己的興趣。最後不但不能取得成功,而遺憾一輩子。正如胡適先生所說的:“不要有成見,帶著近視眼鏡來看自己的前途,看自己的將來。”我們必須在選擇自己人生的道路時,必須仔細的思考自己的興趣所在,努力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跟著自己的興趣走,而不以近視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前途,掉進枯燥乏味的奮鬥中,這才是真理。
青少年朋友們,人生會麵臨很多次的選擇,很多人都渴望著自己能夠獲得成功,希望自己在將來能夠成為百萬富翁或者在某些方麵十分傑出的人。然而,在麵對自己人生中的很多選擇時,卻盲從他人的意見,或者強迫自己選擇所謂的“有前途”專業或者職業,而忽視自身興趣的重要性,最終雖然不斷地勤奮拚搏卻沒有換來成功的果實。就像胡適先生這樣的一個形象的比方:譬如一位有作詩天才的人,不進中文係學做詩,而偏要去醫學院學外科那麼文學院便失去了一個一流的詩人,而國內卻添了一個三四流甚至五流的飯桶外科醫生,這是國家的損失,也是你們自己的損失。
所以,青少年朋友們,在麵對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的專業、事業、人生的道路時,想想胡適先生的忠告和勸誡吧!當你發現自己盲目跟風,或者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感到生活枯燥乏味的時候,衝一杯胡適先生的“興趣散”喝喝!喝完它,也許你就能從乏味和枯燥中走出來,獲得生活的快樂。
第三味藥:“信心湯”
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卑的時候。因為自卑,我們時時感到自己處處不如別人,然後不敢主動與人交往,不敢在公共場合發言,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在這種自卑情緒的影響下,我們會身不由己地逐漸形成敏感多疑、膽小孤僻等不良的個性特征,產生氣餒、悲觀、失望的情緒。這種自卑的心理,是因為我們沒有從內心真正認識自己,沒有看到自己身上所蘊含的力量。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的那樣,最優秀的人是你自己。能把你從失意和自卑中挽救出來的也是你自己。對於一名前程遠大,未來充滿了無數成功可能的青少年來說,隻要相信自己,充分激發出內心的力量,你就可以創造奇跡。
胡適先生在《一個防身藥方的三味藥》這篇文章中,送給青少年的三個防身藥裏就有一味名叫“自信湯”的藥。原文是這樣的:“第三味藥,我叫他做“信心湯”,這就是說:你總得有一點信心。我們生存在這個年頭,看見的、聽見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們悲觀、失望的——有時候竟可以叫我們傷心,叫我們發瘋。這個時代,正是我們要培養我們的信心的時候,沒有信心,我們真要發狂自殺了。我們的信心隻有一句話:“努力不會白費”,沒有一點努力是沒有結果的。胡適先生的話告訴我們青少年時期一定要在內心樹立起自信,時時刻刻給自己喝一碗“信心湯”,隻有這樣才能以良好的心態來麵對社會的殘酷競爭,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