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 國學大儒給青少年的“人生三補” (2)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梁漱溟先生的意誌是多麼堅定。正是這種堅定的意誌讓梁漱溟先生“舉世毀之而不加沮”,麵對全社會對自己的批評鬥爭,他像個堅毅的猛士一樣,誓不低下自己高傲的頭顱,始終堅持自己的“匹夫之誌”。這種堅定的意誌,這種堅強不屈的性格,對當時的陰謀家是一種震懾,對當時飽受折磨的正義人士則是一種鼓舞。而相比較我們現在的青少年們,在意誌方麵是怎樣一種現狀呢?
一份教育科研機構的調查顯示:在麵對一項比較艱巨困難的挑戰時,有75%的青少年會選擇放棄、10%的青少年嚐試一段時間後選擇放棄、隻有不到3%的青少年最終堅持下來;而麵對失敗的打擊,幾乎100%的青少年會感到痛苦、沮喪;而在為人處世方麵,當一個問題被60%的人肯定後,另外30%的青少年會改變自己的看法,隻有不到10%的青少年會選擇堅持……從眾現象普遍、愛結成小團體、“小幫派”,恃強淩弱現象普遍……種種跡象都表明,現在的青少年朋友,在意誌方麵是多麼缺失,意誌軟弱、害怕困難、恐懼超難度的挑戰。在做人方麵,人雲亦雲,圓滑從眾,別說堅強不屈地堅持自己為人的原則了。很多青少年朋友在生活中,根本沒有自己的為人處世的原則。這些現象都是“意誌缺鐵”的表現。“意誌缺鐵”,在生活中就會選擇軟弱的逃避、選擇從眾的“明哲保身”,選擇困難麵前的放棄、選擇失敗後的一蹶不振。可以說“意誌缺鐵”危害無窮。
麵對“意誌缺鐵”的種種跡象,“補鐵”的方法還有就是多閱讀古人堅強不屈的美德故事和學習梁漱溟先生用座右銘來時刻勉勵自己樹立堅定的意誌。“我生有涯願無盡,心期填海力移山”,就是梁漱溟先生的座右銘,這句話便可看出梁漱溟先生有著多麼堅定的意誌和性格。而中國古人們意誌堅定、堅強不屈的故事更是數不勝數。從春秋時期田卑願跳油鍋而不屈、到漢朝蘇武感受苦難牧羊十九年而據降匈奴;從文天祥誓不投降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夏明翰的“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從司馬遷的不畏帝威,身殘而秉筆直書《史記》,到曹雪芹的舉家食粥,忍饑挨餓著作《紅樓夢》。我們古人先賢的身影中,無不閃耀著意誌堅定、堅強不屈的光芒。可以說要是沒有堅定的意誌,不可能有萬裏長城的雄偉、沒有堅定的意誌,不可能有京杭大運河的暢通,沒有堅定的意誌,不可能有曆史上無數個保家衛國奮不顧身的英雄先烈;沒有堅定的意誌,就不可能有五千年的華夏文明。
青少年朋友們,意誌堅定是一種美德,堅強不屈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可貴氣節,意誌堅定才能在為人堅強不屈,能否意誌堅定、堅強不屈是對人的嚴峻考驗,也是一個人能否成功和品格高下的表現。所以,麵對自己“意誌缺鐵”的嚴重情況,讓我們學著梁漱溟先生的為人原則,寫一則勉勵自己養成堅定意誌的座右銘,時時給自己意誌補補鐵,讓自己的意誌堅定剛毅起來。相信將來的你,也能喊出“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的豪言壯語。
為思想補鋅:思想付諸行動才能收獲智慧
梁漱溟先生是一個主張將思想付諸行動的人。他非常推崇孔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的做法,他曾說:依照孔子的看法,真正的君子就應該少說空話,多做實事。把自己的思想付諸行動,才能成為君子。梁漱溟先生一生自己的一生便是奉行“行勝於言”的一生,他將他的思想往往付諸於行動,在平時嚴謹為人、寡言少語,以致後來人們稱梁漱溟先生為中國最後的一個“君子儒”。
相比之下,而今的青少年們往往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很多青少年朋友都有著豐富的思想,他們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也非常的獨到。讓有些青少年參加各種奧林匹克競賽,他們能解答出非常複雜的難題,可以說非常聰明,而麵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他們便束手無策。談到一個計劃,很多青少年都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說得天花亂墜,然而真正實施起來時,他們往往舉步維艱。這種“思想上的巨人”可以說到處都有,雖然有思想是一件好事情,然而不將思想付諸行動,不經行動檢驗的思想有百害而無一益。一個“行動上的矮子”是不可能承托起“思想上的巨人”的,就算能承托起,那也是虛假的、荒謬的。這種空有思想而無行動的現象,我們可以稱之為“思想缺鋅”。可以說“缺鋅的思想”必然導致著思想的不健全、不智慧、不合理。因為任何思想都必須經過行動實踐的檢驗,才能證明它是否正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