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1 季羨林先生的“三味真火” (1)
《西遊記》中,孫悟空跳進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爐,在太上老君的三味真火裏修煉成了“火眼金睛”。這裏,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也給我們青少年朋友,點燃了他的“三味真火”——“真情、認真、真切”的為人處世智慧。跳進季羨林先生的“三味真火”裏,感悟國學大師的處世智慧,相信你也能練就一雙為人處世的“火眼金睛”。
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誠相見
季羨林先生是國學大師中,少見的“多情”之人,也可以說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國學大師。他喜愛動物花草,“經常為一些小貓小狗小花小草惹起萬斛閑愁”——馬纓花能慰寥他的寂寞,二月蘭能了解他的痛苦,牡丹、香櫞能振奮他的精神,枸杞、夾竹桃能憑添他的詩意,二十歲與兔子,八十多歲與老貓、喜鵲經曆同樣的悲歡離合。在季羨林先生眼裏,書,齋,小胡同,山水,無一不關情
品讀季羨林先生的懷人之作,你會發現季羨林先生悼師友之誼會淚濕青衫,念母親之恩會五內俱焚,尤其是《母與子》、《三個小女孩》、《一雙長滿老繭的手》,《夜來香開花的時候》、
《重返哥根廷》這幾篇散文,幾乎就是和著淚寫成,讀起來讓人感覺無限惆悵。
在現實的生活中,季羨林先生對親人,對學生,對朋友,對任何人都滿懷著真情。“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誠相見”,就是他所說的一句名言。季羨林先生從來不欺騙別人,也從來不把別人對他的過錯放在心中,他真情待人的美德被人廣為傳頌。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季羨林先生同許多北大的教授一樣被打成了“右派”,關進了牛棚。那些以前“季老,季老”喊著他的人,在季羨林先生蒙屈受辱後對他置之不理。甚至走在路上迎麵遇見了,也假裝不認識。而有些人在批鬥會上,公開的辱罵他,甚至用拳腳打他,那段經曆,季羨林先生在《牛棚雜憶》中給與了詳細的描寫。後來,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季羨林先生又重新擔任了北京大學的副校長,麵對那些曾經罵過他,打過他的人,季羨林先生並沒有懷恨在心而加以報複,而是說:他們也是迫不得已啊,在那種環境下,要是我可能也會那麼做的。正是這種寬容的品格和對他人的真情相待,使北京大學那些曾經打罵過季羨林先生的工作人員,深受感動,能夠安心下來工作,也能夠坦誠地麵對身為副校長的季羨林先生。
季羨林先生後來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接受的.”意思就是要我們:記住別人對自己的恩情,忘記別人對自己的不是,改變你所能改變的事情,對那些心裏無法接受的事情要強忍自己去接受,這才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事實的確如此,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很多事情讓我們情緒起伏不定,我們在待人接物時,所能做的就是以一顆真情的心,來對待別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坦誠,活得輕鬆。
在我們的生活裏,當我們滿懷真情的對待我們的朋友,我們將收到朋友真情的回報;當我們滿懷真情的對待我們的親人,我們將收獲親人真摯的親情;當我們滿懷真情的愛著我們喜歡的人,我們將收獲寶貴的愛情。季羨林先生真情對待朋友、對待親人、對待自己的戀人所得到的真實的回報,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懷念喬木》這篇文章中,季羨林先生講述了和當時國家領導人胡喬木同在清華大學學習的情景。後來他們一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而一人走上了學者的道路,但是他們之間的友誼卻並未因此而冷淡。解放後,已經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胡喬木經常來拜訪季羨林先生,而季羨林先生並不因胡喬木是國家領導,而給以隆重的迎接,隻是粗茶淡飯的招待,因為季羨林先生奉行“真情相待,方能坦誠相見”的為人哲學。並不會因為朋友的身份貴賤,而改變自己待人接物的原則。由於自己不願結交達官貴人,季羨林先生一直沒有登門拜訪胡喬木先生。直到胡喬木先生病危之時,季羨林先生才去醫院拜訪他,然而胡喬木並不生氣,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