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2 國學大師的快樂心經 (2)(1 / 2)

第十一章2 國學大師的快樂心經 (2)

“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的,盡管快樂的原因是肉體上的物質刺激。” 錢鍾書在《論快樂》中舉例說:“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為澡洗得幹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輕鬆的靈魂可以專注肉體的感覺,來欣賞,來審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將離別時的筵席,隨它怎樣烹調得好,吃來隻是土氣息、泥滋味。”是的,一個人快樂與否,不在於他擁有什麼而在於他怎樣看待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生活是快樂的源泉,有了生活,快樂就不會枯竭。生活中並不缺少快樂,缺少的是發現快樂的眼睛,缺少的是感到快樂的心靈。

一個信徒問禪師:“人們都說信佛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信佛多年,卻不覺得快樂,這是怎麼一回事?”禪師問他:“你現在都忙些什麼呢?”信徒說:“人總不能活得太平庸了 吧,為了讓門第顯耀,我日夜操勞,心力交瘁。”禪師笑道:“怪不得你得不到快樂呢?原 來你心裏裝滿了苦悶和勞累,哪裏還容得下快樂呢?”

這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少見,他們常問:“究竟快樂是什麼?” 許多人都在刻意追求所謂的快樂,有的人雖然得到了,但代價卻是巨大的。其實,樂由心生,心隨情移。快樂是一種心態,它與人的心境、心態密切相關。一個人生活得快樂與否,取決於自己內心的態度而絕非外在表現。在追求快樂的過程中,得之愈艱,愛之愈深。也許你並不富有,但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也許你沒有超人的地位,但你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也許你並不出名,但你有寧靜而不受幹擾的生活……快樂的關鍵是你是否用心去感受這份快樂。

錢鍾書還在《論快樂》中提到:“病是教人學會休息的女教師。”這就告訴我們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痛苦是快樂的催生劑,心態能把忍受變為快樂享受。一個殘疾人也有自己快樂的生活哲學,他們不會因為自身生理的缺陷而失去原本生活所給予他們的快樂。態度就像磁鐵,不論我們的思想是正麵還是負麵的,我們都受它的牽引。而思想就像輪子一般,使我們朝一個特定方向前進。雖然我們無法改變人生,但我們可以改變人生觀;雖然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心境。

那麼,青少年朋友們,千萬不要輕視每天發生的小事,幸福和快樂往往與此相伴。快樂並非天外來客,生活中常常充滿快樂,不會珍惜每一刻時光,快樂永遠與你無緣。何必刻意地到處尋找快樂,其實快樂時刻就在你自己身邊;何必苦苦地等候快樂,快樂時刻要自己去創造,去感受。讓自己的精神快樂起來,我們才能懷著一份感激的心情去麵對生活,去感謝每一縷陽光、每一棵大樹、每一份關愛、每一次收獲……讓自己的精神快樂起來,我們才能用心靈去觸摸快樂,讓快樂充滿我們的世界。

心懷希望,人不能活在回憶裏

錢鍾書先生有句名言:天下隻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好的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壞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隻有回憶。

青少年朋友,你是屬於哪一種呢?是每天都懷有希望,還是時常活在回憶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成為錢鍾書先生所說的第二種人,心懷希望,積極投入生活,不讓回憶羈絆自己的腳步,過分依戀過去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

許多青少年都有這種“愛回憶”的懷舊心理,懷舊其實是一種情結,它會讓人深刻記住無數次感受過的歡愉,或者是沉溺在過去的苦痛中不能自拔。但是過分感念過去,就會落入一個情感的怪圈,讓自己和周圍的人承受很多痛苦。治療懷舊心理,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天播種一個希望,讓希望引領你走出過去,迎接每一個嶄新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