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2 聽國學大師講述獲取幸福的秘訣 (1)(1 / 2)

第十二章2 聽國學大師講述獲取幸福的秘訣 (1)

而今,“鬱悶”一詞在青少年中“泛濫成災”,快樂和幸福卻仿佛早已在青少年的世界中“蒸發”。其實,幸福就在你我的身邊。國學大師馮友蘭先生一生跌宕起伏,坎坷多磨,然而他認為他的一生是幸福的,他掌握著幸福的秘訣。現在,就讓我們來感悟國學大師的“相對幸福”和“絕對幸福”,獲取這根治“鬱悶頑疾”的幸福秘訣。

強扭的瓜不甜,“順自然之性”便能獲得幸福

馮友蘭先生曾說:幸福是相對的,順自然之性便能獲得幸福。為解釋這句話,他曾說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點草籽吧!好難看哪!”小和尚說。

“等天涼了……”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跑了。”小和尚喊。

“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撒完種子,跟著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

“沒關係!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一早衝進禪房:“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衝走了!”

“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了,原本光禿禿的地麵,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

師父點頭:“隨喜!”

這個富有禪意的這裏小故事,就是告訴我們要一切順其自然,做任何事情都不勉強自己。隨不是隨便,是順其自然,不怨懟、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

馮友蘭先生在《三鬆堂全集》中就曾這麼寫到:“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的人,其行為是順才順習的。才,生物學上的性,即生物本性或自然本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屬性。習,個人的習慣或社會習俗。順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而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即按照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順習而行,“照例行事”,即不自覺的自然行事。”這就是說,在我們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要凡事順其自然、尊重自己的習慣和自然的品性。“順才而行”舉個例子來說便是:如果你沒有畫畫的天賦或者音樂的細胞,你就不能勉強自己硬是去學習畫畫或者唱歌,就算勉強你也不會取得好的成績。“順習而行”舉個例子來說就是:你本來習慣了用左手寫字做事的,就不要因為大多數人用右手寫字做事而勉強自己也用右手寫字做事,就算你勉強你也不能做好。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具有著濃厚的哲學意味。我們在生活中,應當遵循的是自己的自然本性和自身的習慣,做到凡事順其自然。當你順其自然地做某件事的時候,你就會有些意外而又有趣的事來臨,我們經常會從中獲得一些有益的經驗,若是拘泥於計劃就永遠得不到那些經驗。你可以向自己提出一些問題:你能否順其自然?你是不是總是拘泥於自己每天的計劃?你是否經常拋開計劃,做些不一樣的事?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如果我們在學習生活中,做事情總是勉強自己,比如:勉強自己學習優秀的同學或朋友的學習方法和生活習慣,而忽視自己方法和養成的習慣的話。那麼你會發現自己不但活得很累,而且出不了任何的成績。我們無論做任何事,都不要勉強自己,否則隻會增添自身的痛苦。

《莊子-人間世》中便講到了這樣一則寓言:

你不了解那養虎的人嗎?他從不敢用活物去喂養老虎,因為他擔心撲殺活物會激起老虎凶殘的怒氣;他也從不敢用整個的動物去喂養老虎,因為他擔心撕裂動物也會誘發老虎凶殘的怒氣。知道老虎饑飽的時刻,通曉老虎暴戾凶殘的秉性。老虎與人不同類卻向飼養人搖尾乞憐,原因就是養老虎的人能順應老虎的性子;而那些遭到虐殺的人,是因為觸犯了老虎的性情。愛馬的人,以精細的竹筐裝馬糞,用珍貴的蛤殼接馬尿。剛巧一隻牛虻叮在馬身上,愛馬之人出於愛惜隨手拍擊,沒想到馬兒受驚便咬斷勒口、掙斷轡頭、弄壞胸絡。意在愛馬卻失其所愛,能夠不謹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