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1 國學中最精華的兩顆明珠
幾千年的時間沉澱,國學閃爍的智慧光芒爍古耀今,指引無數中華兒女奮鬥前行;幾千年的洗練升華,國學蘊含的智慧瓊漿愈陳愈香,滋養萬千華夏兒女聰靈風華。在這浩瀚的國學智慧海洋裏,有兩顆最光芒四射的明珠,它是國學的最精華。現在,讓我們乘著張岱年先生擺的渡船,一同去感受這兩顆明珠的光芒。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經》是我國四書五經中的一部典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易經》擁有不可替代、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它是儒家的六經之首,甚至有人稱之為萬經之首。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就曾說,《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話是國學中最精華的部分,是國學最閃耀的明珠。在這裏,我們先來感受一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顆明珠的光芒和風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是《易經》的第一卦:乾卦的開篇之語。它的字麵意思是:天道是強健的,所以君子應當(順應天道)自強不息。張岱年先生用其精深的國學鑒賞功底,給這句話予以了升華的釋義。他說:自強不息是對生命的體會,人的生命就是努力前進、奮發向上。《易經》講自強不息,就是表示人要有堅強的意誌,這種堅強的意誌是中國文化的主導,是一種健康正確的思想。
的確如同張岱年先生所說,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曆史,正是因為中華民族有著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才得以延續至今。眾所周知的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其他三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都由於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獨立,中斷了古代文明。如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帝國滅亡;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倫被赫梯滅亡;古印度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北部遭到外族入侵,近代又長期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而我們偉大的祖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文明傳統未曾中斷的古國,原因就在於有著億萬自強不息精神的中華兒女,永不停息地奮鬥著、拚搏著、進取著、開拓著。
從春秋戰國時期,燕國、趙國、秦國修長城抵禦遊牧民族匈奴的入侵;到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猛擊匈奴;從唐太宗派兵遠征匈奴俘獲頡利可汗,到明朝戚繼光蕩平倭寇入侵;從康熙大帝痛擊沙俄入侵的雅克薩戰爭,到中華民族的八年抗戰,這種堅強的意誌,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直在中華兒女的血液中流淌。正如張岱年先生所說:在曆史上,當中華民族受到外來侵略時,一定是反抗而絕不是屈服,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已經融合到我們的民族中。
一個民族如果要長盛不衰,永遠站立在世界的舞台上,需要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樣,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要想功成名遂就必須要有堅強的意誌做保證。這就是說,當我們確定自己的理想和要達到的目的時,要下定決心堅持到底,即使遇到任何困難、挫折以至失敗,也要百折不撓,其誌不移,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曆史上的傑出人物,一帆風順的成就豐功偉業的幾乎沒有。他們大都是在患難中磨練出來的。他們正是在困難、挫折和失敗中增長了才智和經驗,並鍛煉了堅強的意誌,因而取得了成功。儒家二聖“孟子”就曾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少名垂千古的大人物正是因為有著堅強的意誌、自強不息的精神,才成就了後人所仰慕的英名。
大禹治洪水,十三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他苦身焦思,曆盡艱難險阻,克服種種困難,終於治平泛濫九州的洪災。沒有堅強的意誌,他建立不了這萬世不朽的功勳。周文王被囚,忍痛飲暴君紂王賜其長子肉煮的湯,忍辱負重以伺機除暴,經過兩代人的不懈努力,其子周武王終於為民滅紂。沒有堅強的意誌,不可能創建周朝八百年的天下。漢高祖劉邦雖然屢次戰敗,仍然冒死屢戰,正因為他有堅忍不拔之誌,才最終打敗楚霸王項羽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孫臏被誣陷,割去了雙腳的膝蓋骨後被人救出,逃離了魏國到齊國,雖然身體殘疾了,然而他身殘誌堅,意誌堅強,最終大破魏軍於桂陵和馬陵,除去了陷害自己的龐涓而名揚天下。
青少年朋友們,曆史上的名人們用他們堅強的意誌、自強不息的精神繪就了一幅幅豐功偉績的絢麗圖畫。曆史總是給人以明智的選擇和智慧的指引。而今,我們青春年少,正是為人生打下堅實基礎的最佳時期。這裏,張岱年先生告訴你所要做的是:牢記古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古訓,養成堅強的意誌、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唯有如此,我們的一生才有輝煌燦爛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