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1 感悟國學大師“怕死、重情、自由”的順生智慧 (1)(1 / 2)

第十四章1 感悟國學大師“怕死、重情、自由”的順生智慧 (1)

著名匈牙利詩人裴多菲曾經寫了一首自由詩,來歌頌自由的可貴。國學大師張中行的《順生論》這部當代《論語》裏,則閃爍著“敬生、重情、順心(自由)”的順生智慧光芒。感悟大師的順生智慧,讓青少年時期的你,感悟出生命的可貴、慎對感情的美好、自由順心的生活。

生命誠可貴,舍不得的是生命

張中行先生的《順生論》被稱之為中國當代的《論語》。在這本書中張中行先生說:人類樂生,把可以‘利生’的一切看作善,人類畏死,把可以‘避死’的一切看作善。可見,張中行先生是特別珍愛生命的,在他看來,一切有利於生命延續,和躲避死亡的行為都是善舉。這便與《論語》中的“仁”不謀而合。

當被人問及“過分利生會不會成為貪生,過分避死會不會成為怕死?一個人貪生怕死,他會不會說假話?”時,張中行先生的回答則更為率真。他說:“如果隻有說假話才能活,我就說假話。我認為這對人品無甚損傷,因為說真話便死了。甚至需要無恥不要臉才能活,修養到了也可以做。但這有了限度,要有一個原則,‘文化大革命’中你讓我說假話,批鬥之後還給飯吃,那種假話誰都說過。隻要良心不虧,要想辦法活著。”

從張中行先生的話中,我們品味出的是最純樸的老百姓的思想,這些話樸實的能觸動人心。人的生命隻有一次,麵對“生”和“死”的選擇,隻要良心不虧,便要活下去。這就是張中行先生的“生命觀”。可以說活著便是一種幸福,一種資本,一種最大的享受。因為隻有活人,才有資格談論將來,談論夢想,談論雖然短暫但卻可以變得充實的生活。

可是,在如今的這個社會中,我們在電視、報紙、網絡上經常看到的是很多人輕生就死的新聞和故事。其中還不乏許多青少年朋友。這些輕生的人,要麼因為遭受了巨大的失敗的打擊,要麼有著慘痛的經曆,要麼因為感情、學業、壓力而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麵對這種可悲的行為和舉動,張中行先生表示出的是無限地惋惜。他曾說:“生是一種偶然,由父母至祖父母、高祖父母,你想,有多少偶然才能落到你頭上成為人。上天既然偶然生了你,所以要善待生,也就是要善待人。”也許,有輕生念頭的人會認為自己的死亡便能換來真正的解脫。其實不然,一個輕生的人,逃避了他所應盡的責任,雖然他從死亡中擺脫了痛苦的糾纏。然而他的死卻將更大的痛苦帶給了他身邊的親人和朋友。自己所謂的“解脫”,換來的隻是眾人止不住的眼淚與心中永遠的陰影。生命誠可貴,當人問及病榻上的張中行先生最留戀的是什麼時?張中行先生回答說:“舍不得的是生命,願意活著。”這簡單的幾個字,便勾畫了張中行先生一生的率真和樸實。

或許,和青少年朋友談論生命的寶貴和死亡的話題,有些許深奧和無趣。然而,這個話題是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話題。麵對著越來越多喊著“鬱悶”的青少年朋友,“生命誠可貴”這句話真的應該引起我們一番思考。前不久,在重慶的某所中學裏,一個初二的女生,因為和同班的同學吵嘴,結果被同學當著很多人的麵扇了兩個耳光。而就在當晚,就寢熄燈後的深夜。這位女生便選擇了用小刀割脈來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自己的“遺書”日記當中,這位女生說,自從挨了那一巴掌後,她覺得從此再也在同學們麵前抬不起頭來了,活著抬屈辱了,隻好選擇放棄生命。

就這樣,這位年輕的才上初二的如花少女,就因為同學的一巴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她留下的卻是給自己父母慘痛的打擊——她的母親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心髒病突發,幸虧搶救及時,才挽回了生命。他的父親,也因為這一噩耗,一夜之間添了無數根白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