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1 國學大師講述的“孝的智慧” (1)(1 / 2)

第十五章1 國學大師講述的“孝的智慧” (1)

我們古人說:“人不孝其親,不如人與獸”,中國曆來都是一個非常重視孝的國家,孝是我們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精神之一。而如今,生長在父母的寵愛中的我們,似乎忘記了“孝”這一古老的美德。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弘揚者,他在這裏給我們講述了“孝的智慧”,品讀它,你會發現“孝”不僅是種美德,更是一種智慧。

世上惟有孝順不能等待

南懷瑾先生在其著作《論語別裁》中談到《論語》中孟武伯問孝一節時,對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這樣解釋到:如果你能真正體會到孩子生病時父母那種憂愁、擔心、慌亂的心境,你便會懂得什麼是孝。因為那種心情是恨不得代替兒女承受病痛的折磨,而想盡一切辦法,十分著急和迫切的心情。隻有當作為子女的年輕人體會到父母的這種感受,同樣以著急、迫切的心情來回報自己的父母養育之恩時,才懂得了真正的孝。以下是南懷瑾先生在一次給大學生的課堂上講述的一個有關與“孝”的故事。

子路年輕時家境貧寒,家人經常吃不飽飯,有時甚至要到野外采摘野菜充饑。有一次,子路聽見年邁的父母隨口念叨著許久沒有吃過飽飯,如果能吃上一頓米飯就好了。子路聞言心中十分愧疚,可是家中早已無米下鍋了,子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後來,子路想到山那邊的舅舅家裏還比較富足,如果翻過那幾道山梁到他家借點米,舅舅一定肯借。雖然山路崎嶇,但是想到能夠滿足父母的小小要求,子路打定主意出發了。

他不顧山高路遠,翻山越嶺走了幾十裏路,從舅舅家借了一小袋米,隨即馬不停蹄地往家趕。子路雖然疲憊不堪,但能夠以自己的辛苦,讓父母得到些許的滿足,他無怨無悔。

父母去世以後,子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和仰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官晉爵,此後子路家中餘糧萬鍾,富貴顯赫,衣食無憂。然而,子路總是不能忘懷昔日父母的勞苦,感歎說:“如果父母還在世就好了,就算要同以前一樣吃野菜,再要我到百裏之外的地方背米回來贍養父母雙親,我也心甘情願!”

南懷瑾先生通過這個故事,告誡廣大青少年朋友們:孝敬父母,需要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孝敬父母不分年齡大小,也不分能力強弱,現在就去做,不要等父母都不在了而空留遺憾。畢淑敏曾經說:“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有一位教授曾給他的學生留下一道家庭作業:“在下周以前去找你所愛的人,告訴他們你愛他,而那些人必須是你從沒對其說過這句話的人,或者是很久沒聽到你說這句話的人。”

下一堂課程開始前,教授問他的學生們:是否願意把他們對別人說愛而發生的事和大家一同分享。一個學生站起身,開始說話了:“教授,上禮拜你布置給我們這個家庭作業時,我的一個念頭一閃而過,自從3年前我和我的父親爭吵過後,我們就開始彼此躲避。除了在春節或其他不得不見場合之外,我們避而不見。即使見麵也從不交談。所以,回到家時,我告訴我自己,我要告訴父親——我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