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65 以寬恕之道麵對現實(1 / 2)

一個人要能自在地生活,心中就需要多一分坦然。笑對人生的人比起在曲折麵前悲悲戚戚的人,始終堅信前景美好的人較之心頭常常陰雲密布的人,更能得到成功的垂青。

拿破侖·希爾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有一天,他和幾個朋友一起在密蘇裏州西北部一間荒廢老屋的閣樓上玩。當他從閣樓爬下來的時候,先在窗台上站了一會兒,然後往下跳。他左手的食指上戴了一個戒指。當他跳下去的時候,那枚戒指掛住了一顆釘子,把他整個手指拉脫了下來。希爾尖聲地叫著,嚇壞了,還以為自己死定了,可是在他的手好了之後,他就再也沒有為這個煩惱過。再煩惱又有什麼用呢?他接受了這個現實。

有一年,拿破侖·希爾碰到一個在紐約市中心一家辦公大樓裏看電梯的人。希爾注意到他的左手齊腕砍斷了。希爾問他少了那隻手會不會覺得難過,那個司機說:“噢,不會,我根本就不去想它。隻有在要穿針的時候,才會想起這件事情來。”

也許我們這些有著正常、健康軀體的人很難體會殘疾人的痛苦。但是,事實就是如此,在已經發生不能改變的情況下,這些人都會很快地接受,或者讓自己適應新的情況,或者幹脆忘了它。

有些善意的人認為,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通過環境的改變來獲得更新,並認為這種看法有充分的論據來證明其合理性。但是,這種看法卻是過於誇張,並且是錯誤的。改變了人的並不是環境,而是人自身的內在驅動力。不管環境怎樣,隻要一個人有完好的思想,就能夠創造一種自己更渴望的生活。

因為幼稚,我們常會變得不耐煩,並對自己說:“哎,如果我能像我的鄰居一樣走運,我將會生活得更好,更快樂,更有益。”常常聽到有人說:“如果我有老板兒子那樣的機會,我將獲得巨大的成功。如果我能擺脫那些庸俗的人,我將變得偉大。”還有人歎氣道:“如果我有那位富人那麼多錢,我將很樂意為社會的進步盡力。”

這樣說的人,持的是一種逃避心理。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們每個人都在與逆境抗爭。但同時,經驗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在目前的地位上不能成功,在其他的條件下也將同樣。除非我們能夠像荷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除非我們能為我們所處的世界做什麼,否則在別處我們也將碌碌無為。最重要的一點不是我們所處的環境,而是我們的所思所想,是我們所追尋的東西。一句話,也就是我們是怎樣的人。

一條諺語說:“在自己的世界裏,你實現了自我。”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紀的老教堂。在這個教堂的牆上有一行字:“事情既然如此,就不會另有他樣。”生活充滿苦樂、有無、順逆、窮通和得失,在起伏不定的生活裏,我們必須適應它!

世界本是客觀存在的,每個人生活在這同一個世界裏,卻因為各種主觀上的原因有各自不同的體會。為什麼有的人可以笑口常開,而有的人總是眉頭緊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