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轉業時,內江市民政局領導看了我的檔案後,讓我到市社會福利公司鍛煉,在經理室當秘書。後來又到一家公司當辦公室主任、銷售科長。”
1997年底,因企業效益不好,曹紹明下崗待業,每月隻領90元的生活費。剛下崗時,為了支撐一個家,曹紹明貸款3萬元,在市中區桂湖街租了一間門麵,做農資、農藥代銷生意,但4個月後虧損5000餘元。
沒有辦法,他又與朋友在牌樓壩合夥經營農資產品,投入3萬元。一年下來,虧損3000餘元。
那時,兒子讀中學,妻子也沒有工作,怎麼辦?有人勸他憑著轉業軍人的身份,去找有關部門解決困難。“我沒有去。我是一名軍人,更應該為政府著想。當時,下崗失業的人多,政府也不容易,我要憑自己的雙手養活家人。”
2003年單位改製,曹紹明買斷工齡,與單位徹底脫鉤。“從那年開始,我沒有一個正式職業,哪裏有小工打,就到哪裏去。”曹紹明說當時他兒子讀大學,一年的學費、生活費就是一萬多元。為支付兒子的費用,他便組織了幾個人,向建築工地承包人買下地圈梁,取裏麵的鋼筋賣給廢品收購站。他們用千斤頂將地圈梁頂出路麵,然後幾個人輪番掄錘,將地圈梁打碎,取出裏麵的鋼筋。一天下來,他們每個人能掙二三十元錢。他妻子擺了個擦皮鞋的小攤,有一點微薄的收入。
“最近幾年,隨著年齡偏大,體力不支,我不能再幹那種體力活了。在超市幹了一年多的守夜員。因年齡偏大,又下崗了。但生活還得繼續,我就撿廢鐵賣。”曹紹明在石油容器廠、鍛壓廠等附近的垃圾堆裏,用磁鐵吸廢鐵。他早晨7點騎著自行車出門,晚上8點回家。回家時,還要將撿的廢鐵用自行車馱回來,每次爬鍛壓廠附近的那個陡坡,雙腳都發顫,很是辛苦。但看見一天勞動下來,能撿來幾十斤廢鐵,他心裏還是感到特別舒坦。
“兒子大學畢業後,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又在四川大學讀經濟係。業餘時間,兒子就外出打工,學費自己掙,我們每月隻需支付3.O元生活費了。”曹紹明說到兒子時,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曹紹明說,這些年雖然困難,但他從來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地方政府解決“4050”人員公益性崗位時,按政策他們夫妻都下崗了,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崗位,但他想到還有更多的人需要這些崗位,就放棄了。
“靠勤勞的雙手養家糊口,自力更生,我覺得這樣活得硬氣!”
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多自強。不害怕痛苦的人是堅強的,不害怕死亡的人更堅強。一個大無畏的人,愈為環境所困,愈加奮勇。不戰栗,不畏縮,胸膛直挺,意誌堅定,敢於對付任何困難。因為憂患、困苦,不損他毫末,反足以增強他的意誌、力量與品格,使他成為人上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