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災難發生後,災區人民的生命、社會關係和財產遭受嚴重損失,可能會在較大範圍的人群中形成心理恐慌,部分受災群眾出現急性心理應激反應,包括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情緒失控和行為問題,如不能及時、有效地加以處理,有可能進一步形成慢性心理應激障礙(如創傷後應激障礙,即PTSD),不僅影響受災群眾的心理健康,而且將阻礙救災、減災、災後重建工作的順利開展。
與此同時,親曆現場悲慘的場麵、過度勞累和後勤保障方麵存在的問題,也會影響現場救援人員的心理健康。因此,世界各國均非常重視災區的心理救援工作,近年來,我國心理衛生界在這一重要領域也積累了許多實際經驗。本文就如何組織和實施災區心理救援提出一些初步建議。
一、災區心理救援的組織
首先,災區現場指揮中心必須充分認識現場心理救援的重要意義,把心理救援列入救災、減災和災後重建的整體規劃中。在所有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中,都應把心理救援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進行合理的設計、必要的演練和準備。
第二,組織心理救援工作隊,及時奔赴現場。心理救援專業人員及時、有效的現場工作,不僅能夠幫助受災群眾度過心理難關,緩解心理危機,而且能夠和其他現場救援人員一起,降低受災群眾心理恐慌的程度,減少謠言的傳播,為現場救災人員提供心理幫助,從而保障整體救災工作的順利開展,體現政府和社會對災區群眾的人文關懷。
第三,充分發揮各類現場救援人員的作用。在災區,任何直接接觸受災群眾的人員,包括人民解放軍、武警、消防官兵,各級政府救災人員,醫務人員,社區領導和工作人員和誌願者等的行動、語言都會對受災群眾心理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隻要掌握了基本的知識和技術,所有現場救助人員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受災群眾進行心理救援。因此,在救援人員進入現場之前,甚至在救援的途中,有必要對他們進行簡單的心理救援培訓。
二、現場心理救援
現場心理救援工作是在緊急狀況下進行的,其最主要的目的在於盡快穩定受災群眾的心理,減少嚴重心理問題的發生及其對救災工作的影響,為災後心理健康的盡快恢複打下基礎。主要內容包括如下幾個方麵:
1、降低受災群眾的恐懼心理。由於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和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受災群眾通常會恐懼心理。個體的心理恐懼會導致情緒失控和非理智行為的產生,災區謠言的傳播則會推動群體心理恐懼的發展。因此,除了積極的救援外,要利用各種有效的手段(如電視、廣播、手機短信、布告等),迅速發布有關災情的權威信息,以阻止相關謠言的傳播,降低受災群眾心理恐慌的程度,穩定受災群眾的心理。
2、消除受災群眾的孤獨感。大規模的災難(如地震),導致很多受災群眾孤單地滯留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境況下,他們與親人失去了聯係,與外界失去了接觸,其社會支持係統遭到徹底的破壞。救援人員要利用與受災群眾直接接觸的機會,向他們傳達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他們的關懷和支持,使他們感到自己不是唯一的受災者,鼓勵他們和所有受災者一起克服和戰勝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