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安然玲瓏二首(1 / 2)

北方

無遮擋的視線

讓胸襟

展開鷹的翅膀

在北方,“人們看到的隻是平原/那裏連一座山也沒有/甚至連一座塔也沒有/炊煙便是唯一的高度”(馬新朝《炊煙》)。這是對遼闊北方的粗線條勾勒。這幾句詩含蓄地告訴我們,北方的大平原平坦如砥,讓我們對北方心生向往。而這首《北方》,則是一幅北方大寫意。詩開頭“無遮擋的視線”一句,便用實景向我們展示出北方的遼闊,此時我們腦子裏蹦出的應是“天高地迥”、“一望無際”等語詞。這是實寫。“讓胸襟/展開鷹的翅膀”,由物及人。北方人心胸豁達、性格開朗,這與北方的遼闊不無關係,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這是虛筆渲染。全詩十五字,辭約而意豐,真可謂展尺幅而讓人閱千裏!

冬樹

抹去所有修飾語

裸出幾筆經典線條

展開一紙水墨的靜謐

一棵“抹去所有修飾語”的樹,一棵隻有“幾筆經典線條”的樹,在這冬天的原野上,給大自然一個灑脫而剛毅的造型!這是一幅中國水墨畫,一幅冬景大寫意!此詩的特點可用四個字概括,即“境清語新”。“境清”,表現為景物清疏,意境冷峭,讓人於朔風知勁枝,於蕪雜見簡潔。“語新”,首先表現為取譬新穎別致。把落去的枯葉借喻為“修飾語”,把樹枝比作“經典線條”,人所未言矣!其次,詩中故意將修飾成分與中心語錯位——“水墨的靜謐”,讓語言產生“陌生化”效果。

半半[台灣]九首

順著風勢從山上一路延燒下來

那片鳳凰花是噪蟬

今夏急欲撲滅的大火

這是一首描摹夏日鳳凰花盛開情景的佳作。讀完第一句,讓人還真以為是一場山林大火“順著風勢從山上一路延燒下來”,但第二句筆鋒一轉,告訴人們那不是火,而是鳳凰花。接著,介入另一相關意象——“蟬”,以渲染夏的特征,烘托夏的熱烈,使整個畫麵有聲有色,絢爛多姿。而且,說到噪蟬急欲撲滅大火,令人想起“蟬聲如雨”這一絕妙的比喻!以“火”喻“鳳凰花”,是全詩的主脈,而構成這一比喻的相似點就是標題——“紅”。全詩意境壯美,詩情跌宕,引人入勝!有人稱之為“詩動漫”,可謂貼切矣。通過此詩,足見詩人構思的精巧與寫作的功力。

大畫家

夕陽總是準時拿起畫筆

把時間塗滿

寂寞的顏色

吟詠夕陽的詩可謂多矣,此詩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拔萃於同類詩作。詩人寫“夕陽”卻不以“夕陽”為題,而是將喻體“大畫家”直接取代本體,旨在凸顯夕陽的“繪畫功力”,從而引人入勝。其實,真正的畫家正是詩人自己,是他先給夕陽著色,而後再讓夕陽去給時間“塗滿/寂寞的顏色”。此詩的最大特點是將自然之景與心靈之景融合,創造出了一種寧靜和諧的氛圍。“把時間塗滿/寂寞的顏色”,這樣的表述方式是新穎的,也是具有感染力的!由此可見,怎麼寫有時比寫了什麼更為重要。

夜色

柴扉虛掩

月光靜靜守著

隻有幾聲蛙鳴進進出出

這是一個遠離喧囂的去處。如果是在白天,我們或許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草閣散晴煙,柴門竹樹邊。門前有江水,常過打魚船。”(何景明《小景》)而這是一個夜晚,正值明月在山尖。柴扉虛掩,月光如水,幾聲蛙鳴……有人評此詩雲:詩中勾勒出了一幅“虛空致極,轉覺萬籟有聲”的田園夜景。月光是詩人心靈的中轉站,在寂寥的夜色中顯示一種“守靜篤,致虛極”的禪意與恬淡衝和的人生態度。(王宇)詩人“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若從藝術表現的角度看,竊以為此詩之最大亮點還在“進進出出”四字。“進進出出”,以聲寫形,神韻別致。看似妙手偶得,實則苦心經營。

山村

夜空探下身子

以星光般溫柔的眼神讀

你如詩的睡臉

夜空、星光、山村,以及無邊的黑組成一幅夜幕下的山村圖畫。山村熟睡了,沒有雞鳴,沒有犬吠,多麼幽靜的夜啊!南朝王籍認為“鳥鳴山更幽”,而宋代的王安石卻認為“一鳥不鳴山更幽”,其實兩種說法均能表現“幽”,隻是前者為反襯,後者為直陳,異曲而同工矣!在此,我們不妨仿擬一下王安石的詩句:“一犬不吠夜更幽!”詩中將夜空這無生命的自然物擬人化,使“天人合一”。這低垂的夜空,讓人覺得這應是夏夜;“探下身子”,令人產生星星水珠般晶瑩的美妙聯想。“星光般溫柔的眼神”一語,隱有二解,一是星星便是夜空的眼睛;二是夜空的眼神“星光般溫柔”。“讀”字用得極佳,它比“看”更能顯示出神情的專注性和時間的持續性。總之,全詩意境幽邃、寧靜、和諧,給人以審美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