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昌耀(1 / 1)

斯人

靜極——誰的歎噓?

密西西比河此刻風雨,在那邊攀緣而走。

地球這壁,一人無語獨坐。

這首詩的意象並不複雜,卻頗難解讀!一般認為,它體現了詩人一種內在的孤寂感,有陳子昂《登幽州台歌》的黯然和悲愴。此詩題為“斯人”,即“那人”,與“詩人”諧音,故有理由把它看作是詩人的擬身。從敘述角度看,詩人像是一個旁觀者,但他的思想已寄於“斯人”。從結構看,它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思維鏈。全詩以“靜極——誰的歎噓”一句展開,一個“誰”字,引出懸念:這聲長長的“歎噓”,緣何而來?來自何處?接下來卻未作回答,而是將筆觸轉到了地球的“那邊”:“密西西比河此刻風雨,在那邊攀緣而走。”可是,此時此刻在“地球這壁,一人無語獨坐”。至此,懸念消釋。為表達無語獨坐者這種麵對蒼茫宇宙而生的孤寂感,詩人運用了兩種表現手法——一是動靜映襯。那聲輕輕的“歎噓”以及密西西比河此刻的風雨聲與“無語獨坐”動靜相生,讓人更深刻地領悟斯人“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魯迅《無題》)的情懷。二是時空轉換。此詩展示給我們的是一片浩茫無垠的天地,從地球的“這壁”到地球的“那邊”,空間壯闊浩大,且急劇轉換,讓無語獨坐者內心的孤寂感得到全景式的表現。從審美的角度評價,有人認為此詩具有“悲壯美、跌宕美、空靈美、壯闊美”(寒山石),評價中肯!昌耀在談到自己作品的藝術精神時,曾這樣說:“生命(或者說人類生活)給予我的感受總是偏於沉重,而生命(或者說人類生活)又總是愈挫愈奮。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呈示的是人類的這種高貴的抗爭與悲壯的美感”。在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人類“高貴的抗爭與悲壯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