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寒山石七首(1 / 2)

流浪的

何處是歸巢

一個好的比喻成就一首詩,這首《雲》可作一例證。把雲比喻為“流浪的/鳥”,無疑是新穎的。鳥有宿處,雲無歸巢,一句“何處是歸巢”表達出詩人深深的憐憫之意!寫鳥旨在寫人,這“流浪的/鳥”不就是那些在異鄉四處漂泊的人嗎?其實,一個人居無定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無歸依!詩中把“鳥”單列一行,一方麵是對喻體加以強調,另一方麵,暗示鳥的孤獨無依,在修辭學上謂之形貌修辭。

炊煙

一行詩站在故鄉的村頭

讓千裏外的遊子

日夜詠讀

炊煙,鄉村一道絕美的風景!“炊煙”雖然不像“桑梓”那樣直接用來指代“故鄉”,但在詩歌中,“炊煙”這一意象卻與“故鄉”早已結下了不解之緣。將炊煙說成“一行詩站在故鄉的村頭”,是一種有意味的比況。此時,炊煙已成為鄉愁的載體,它向遠方的遊子傳遞著故鄉的信息。遊子於千裏之外“日夜詠讀”,這是虛筆,也正是這一虛筆,使此詩有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可以說這是一首以技巧取勝的佳作!大家知道,任何一個進入藝術作品的物象,都或多或少地滲透著人類或某一民族按同樣方式無數次重複產生的情思,因此要使詠物詩,尤其像《炊煙》這樣的詠物詩推陳出新,藝術技巧顯得尤為重要。

牧歌

一鞭子甩出去

抽回來

千溝萬壑的吆喝

給每一棵草都掛上音符,牧人“一鞭子甩出去”,把它們連成曲,鮮嫩似牧草,粗獷如莽原,回響於千溝萬壑之間,這種天籟之音,我們謂之牧歌。這牧歌是最原生態的,它沒有也不需要任何的修飾音。它從遠處飄來,是那麼激越而悠揚!詩中“鞭子”亦實亦虛。除實指牧鞭外,我們還可把它看作是牧歌的固化。這是化無形為有形,化聽覺為視覺。這樣,牧歌便有了質感,有了“抽回來/千溝萬壑的吆喝”的力度和氣勢。這高亢激越的牧歌,似穿越時空從遠古而來!讀著這樣的詩句,心中激起萬丈豪情!

山民

一支馱著太陽

奔走的

駝隊

這或許是一幅想象的圖畫,但它的確是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民的真實寫照。這是一幅具有攝影效果的晨光中或夕陽下的剪影,在這裏形式美與美的形式達到高度融合。這不是一個具體的勞動場麵,但透過這簡單的畫麵,我們可以領略到山民艱辛的人生!在詩中,詩人將駱駝比況或象征山民,因為駱駝與山民在品格上具有一致性:堅韌、善良、憨厚、吃苦耐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