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每句空喊都在炫耀自己的權威。
以一句詩成名的詩人,古今中外均不多見,而黃淮先生則確實以此詩成名。此詩看似平常,卻頗耐咀嚼。全詩雖隻一行十三字,然而它以“雷”為喻,生動地勾畫出了某些位高權重者的醜陋麵孔:虛張聲勢、自我炫耀、歇斯底裏……可謂理趣、智趣、情趣皆佳,堪稱一行詩的典範。詩中“空喊”二字須細品,竊以為不可僅作“空話”解,透過此二字我們似乎還可真切地看到被諷喻對象那聲嘶力竭、歇斯底裏的醜態!
蟋蟀
思鄉小調
一輩傳一輩
蟋蟀,亦稱促織、吟蛩、蛐蛐兒。蟋蟀是鄉村屋前屋後一種常見的昆蟲類小動物。遊子們在異鄉聽到蟋蟀那熟悉的鳴叫聲,總是疑之為鄉音,因而迸發思鄉之情。台灣詩人餘光中在寫給四川詩人流沙河的信中說:“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那是在四川鄉下聽到的那一隻。”蟋蟀所蘊含的鄉愁文化,可謂自古而今源遠流長。宋代詩人葉紹翁寫過一首抒發羈旅思鄉之情的絕句——《夜書所見》:“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後二句用兒童打著燈籠,沿著籬笆捉蟋蟀這樣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細節,映現出家鄉兒女嬉戲遊玩的情景,引發出詩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片斷的親切回憶,從而把不易言傳的遊子思鄉之情委婉地托出。盡管現代文明已將遊子與故鄉的距離縮短,但蟋蟀的“思鄉小調”仍將綿延不絕,它“一輩傳一輩”,以最單調的樂曲喚起遊子最複雜的情感。
鸚鵡
張口結舌
不知唱啥歌走紅
若在動物世界搞一次模仿秀,優勝者非鸚鵡莫屬。然而鸚鵡也有“張口結舌”的時候,因為連它也“不知唱啥歌走紅”了。這是對現實社會的影射與嘲諷!時下人心浮躁,魚龍混雜,社會對藝術的需求失去規則,藝術似乎沒有了應有的標準,這是社會生活秩序錯亂甚至混亂的表現。藝術是客觀的,永恒的,任何反傳統,反理性,缺乏生活底蘊的偽藝術,都不可能成為社會審美的主流。此詩雖隻二行,卻頗耐咀嚼。由此可知,詠物詩當以化實為虛作為其藝術表現手段,唯有這樣才能“不說破”,從而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
山路
似斷似續雲霧間
莫顧盼
腳下是深淵
山路“似斷似續雲霧間”,這是國畫的構圖,但也是現實的圖景,那“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便是如此。李白有這樣兩句描繪蜀道的詩:“山從人麵起,雲傍馬頭生”——刀削般的峭壁迎麵豎起,貼近馬頭擦過一片片白雲。這兩句詩生動地表現出了入蜀棧道的狹窄、險峻、高危。確實,在這樣的崎嶇山路上,“莫顧盼/腳下是深淵”!這路,何嚐不是人生的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