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韻
想你時心跳
和著夏夜的蛙鳴
從一葉綠跳到另一葉綠
毫不矯情地說,這首看似普通的愛情小詩,著實讓我沉吟良久,而且心裏湧起一種莫名的感動。詩中直接或間接地交代了時間:“夏夜”;地點:荷塘邊上;情景:有“蛙鳴”;同時還暗示出滿塘荷葉田田的景象。由此我們還可以想象出許多畫外之景。詩中情景讓人覺得,此時此地不僅月朗花繁,而且雲淡風輕。尤其荷塘邊上那位癡癡遐想的抒情主體(或窈窕淑女,或翩翩少年),讓整個畫麵靈動起來。真恨不能叫她(他)轉過身來,讓人們一睹芳顏。此情此景,令人神往之至!詩中之境,心造之境也!在這幾句詩中,詩人成功地運用了虛實、通感等手法,尤其蛙鳴“從一葉綠跳到另一葉綠”一句,更是使全詩顯出一種靈趣,令人品味再三,經久難忘!這句詩不但形象地表現出了抒情主體的情緒軌跡,其妙處還在於以“綠”代“綠葉”(特征代本體),讓形容詞“綠”直接作中心語,因而使事物的性狀得到充分的渲染。可以這麼說,是藝術技巧使一首很容易被淹沒的小詩獲得了勃勃生機。
遠土
白雲深處
向陽的小木屋
居住著風
從詩題便可看出,這是一個關於隱逸的話題。有詩雲:“遠土絕塵事,長安沐酒風。”一座小木屋,坐落在“白雲深處”,好一個現代隱逸者的理想去處!若把前二句看作是客觀呈現,那麼後一句則是虛實相生。“居住著風”是指門戶敞開,終日無人造訪呢?還是指這“白雲深處”也八麵來風?是啊,你即使身處幽靜之地,但心卻難以靜下來,這是因為你有所待。其實,古往今來有幾個隱者無所待?像陶淵明那樣的隱者有幾個?清高正直而內心痛苦的中國知識分子,入世不能,退隱不忍!儒家的入世思想與道家的出世思想使他們進退維穀。在進與退之間,曆代知識分子經曆著內容不同但程度相同的痛苦。從另一個角度說,你離這個世界越遠,麻煩就越多,因而你不可能徹底超然於塵世之外。這座小木屋,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象征,或者是一個精神的承載物,它雖在“白雲深處”,卻是“向陽的”。此詩在寫作上,是實處落筆,虛處顯意。詩人沒有竭盡描繪之能事,而是簡淡幾筆,用白雲、陽光、風稍事渲染,一個精神的避難所便呈現在人們麵前,不過更多的想象空間還是留給了讀者。正因如此,這首小詩才越嚼越有味。記得有一位詩評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首真正的好詩,它的最後完成者應當是讀者,是讀者以其出色的理解力使詩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