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
知
足
鞋合不合腳,隻有腳(足)最清楚,反之亦然。鞋在這裏象征著什麼?女人?但願女人與男人不是鞋與足的關係,因為一雙鞋,一生隻能愛一雙腳,而足卻可以愛無數雙鞋。再者,女人不管嫁給誰,難道都會“知足”嗎?這“鞋”可以充分地了解、懂得“足”,但不一定會感到“滿足”!“知足”二字在“鞋”這個標題下別解而成詩,巧作矣!
籠鳥
關
愛
看似一個養鳥的話題,詩人卻“借題發揮”,隱指一種關於“愛”的目的與結果相背離的行為。此詩以技巧勝,可以說文字技巧對這首詩的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題目“籠鳥”,是說“籠”與“鳥”呢?還是說“用籠子將鳥裝起來”?“關愛”是“關心愛護”呢?還是“將愛囚禁起來”?“關愛”是一個並列式合成詞,而“關/愛”則可看成是一個述賓短語。從詩意指向看,前一種理解是顯性的,是人們所熟悉的,但屬於偏解;後一種理解是隱性的,也是人們感到陌生的,卻是正解。看似“關愛”,實為“關/愛”(虐愛)矣!
梅
紅
燒
素雪
這顯然不是一盤可飽口福的物質性的美味佳肴,但堪稱一道賞心悅目的視覺大菜。乍一看,覺得“紅燒”是一個定中式偏正短語,指一種烹飪方法,與“黃燜”相類。細品之,又覺得“紅燒”也可作主謂式短語。此時,“紅”代梅花(以特征代整體),“燒”解作“燃燒”,如此理解似更符合詩意的本真指向,因為紅梅就是雪地裏燃燒的火焰。從寫作線索看,前一種理解是明線、副線,後一種理解是暗線、主線。就是在這種明、暗線相疊合,主、副線相交織中,詩的意境得到完美構建。總之,在天與地共同布設的大背景上,這幅“紅裝素裹”的梅雪迎春圖得到了鮮明而充分的展示。
浪
拍岸
叫
絕
此詩由成語“拍案叫絕”演繹而成,不過這“演繹”是有技巧的。首先,作者將“拍案叫絕”中的“案”置換為“岸”,這在修辭上叫“諧音置換”。這樣一置換,詩句就跟標題的“浪”鏈接上了,也就是說意脈通了。接下來,將“拍岸叫絕”分行排列。此時,浪“叫”了起來,整個詩也隨之“叫”了起來,以至成為“絕”響。以四字言“浪”,且到如此境界,真令人拍案叫絕!作者還有一首《落葉》,與此詩字數、手法都相同,而且同樣不可多得。詩雲:“揮金/入/土”。
流星
出軌
墮
落
此詩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運用了雙關手法。“出軌”既指脫離正常軌道,又暗指人的情感越出常規,語義雙關。所以,標題“流星”既可理解為“流逝之星”,也可理解為“風流之星”。二是講究建行技巧。“墮落”分行縱向排列,在形式上給人以質感,在意義上亦具有雙重指向。“墮落”如不分行,隻表達出一種靜態的詞彙義;分行排列後,“墮”與“落”成為兩個語義單位,既與流星“出軌”在本義上相契合,又與“墮落”的詞彙義相關聯。
熨鬥
好漢一出腳
專踏
不平事
此詩讓人想起賈島的《劍客》:“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二詩雖然都是刻畫俠士形象,褒揚俠義精神,但有一定的區別——《劍客》重在表現俠士的抱負,而《熨鬥》重在表現俠士的行為指向。二詩均氣勢非凡,給人以痛快淋漓之感。說《熨鬥》與《劍客》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為過譽!《熨鬥》與《劍客》二詩中均有“不平”二字,但二者義有微殊,《劍客》中的“不平”是“不公平”之義,《熨鬥》中的“不平”是“不平整”與“不公平”的複合。正是這種複合,將實與虛交織在一起,從而產生出詩的雙重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