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教師,長期在高等學校中文係教書。“十年動亂”前教文藝理論,撥亂反正後改教中國現代文學。本書收入的是我為提高現代文學教學質量陸續寫成、自覺尚有一些參考價值的文章。它們先前分別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社會科學研究》、《詩刊》、《散文世界》、《戲劇藝術》等刊物上發表(有些是用筆名箭鳴發表的),隻有幾篇錄自個人專著或多人合集。文末均已一一注明。
“中國現代文學”已經成為曆史。曆史屬於過去,曆史經驗卻屬於現在,屬於未來。我們研究現代文學的基本目的,在於通過文學現象和作家作品的剖析,發掘出今天文學創作、欣賞和研究可以借鑒的東西。這就要求我們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並用,盡力深入到研究對象的本質,既能夠肯定與接受,又能夠平等地對話與商榷。本書中的這些文章便是我這一認識的實踐,從中可以看到我嚐試的腳印。
文章的數量僅有三十篇,寫作時間卻綿延了整整二十年。從蕪湖到合肥再到成都,從人在中年到步入老年。二十年間,我的認識總是有所深化,甚至有所變化。形成文字時,對同一現象和問題的看法,前後可能不盡相同。另外,這些文稿都獨立成篇,發表於不同年代的不同刊物,個別篇目的文字或許有少量的重複。這次通讀全稿,除在文字表達上作了通盤的修改外,文章的基本麵貌一仍其舊。
多年前我就有編此文集的打算,大學時代的係主任、吾師艾蕪先生晚年在輪椅上還欣然題寫了書名。如今我也是八十早過的老翁了,但老師的支持與肯定,使我永遠受到鼓舞、鞭策與激勵。
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和王培元先生,使我多年的心願得以實現。同時也要感謝我的老友、學生和我的孩子們,他們承擔了收集舊文、錄入文字、統一體例等任務。
劉元樹
2013年7月,於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