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德以養才,修才以養德,德才互動,從而實現德才兼優。
人人都希望自己在事業上能夠有所成就,在生活上甜甜美美,在人際關係上得到別人的好評。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其實,秘訣很簡單,就是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總結起來就是修德以養才、修才以養德,德才互動,從而實現德才兼優。
所謂“德”,指的是一個人的品德,包括思想質量、道德修養等所有與精神境界有關的內容。自古以來,人們都把德看得很重,認為德對於一個人是至關重要的。為什麼“德”放在“才”的前麵,而不是“才德兼備”呢?可見“德”比“才”更被重視。
“德”,體現了一個人的質量,現在的企業更是拿它來作為錄用人才的首要標準,甚至有些企業在招聘時明確表示“有才無德莫進來”。如果一個領導者一旦缺乏德行,那麼他就無法獲得下屬的尊敬,也就無法獲得成功。一個員工如果一旦缺乏德行,那麼他就會遭受公司的輕視,甚至解雇。
很多著名企業在用人上都秉持這樣的原則:有德有才,破格使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觀察使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甚至一家企業對人才素質要求的首要原則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德才兼備”當然是最理想的,但是現在真正“德才兼備”的人很少。所以,在現實中,企業不可能對所有的人都提出這種苛刻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家更強調“以德為先”。當然,如果你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那肯定是每一家企業最需要的理想人才。
有一家公司的董事長一直想找一位德才兼備的人來任總經理,但連續幾天下來,幾十位應聘者中沒有一位能通過董事長的考試。這天,一位28歲的海歸博士前來應聘,董事長沒有叫他去公司麵試,而是通知他淩晨3點鍾去他家考試。
於是,這位青年於淩晨3點就來到了董事長家的門前,他按響了門鈴,卻未見有人來開門,一直等到8點,董事長才讓他進門。董事長拿出一張白紙說:“請你寫一個白飯的‘白’字。”他寫完之後,董事長就叫他回家等消息。
第二天,董事長就宣布這個年輕人通過了考試,很多人對此充滿了疑惑,董事長說:“他是一位具有博士學位又有犧牲精神,忍耐、謙虛等品德的人,這樣德才兼備的人,還有什麼好挑剔的呢?”
原來,董事長讓他淩晨3點去他家,是考察青年是否有犧牲睡眠的精神;讓青年在門口空等5個小時,是考察青年的忍耐;後來讓青年——堂堂一個博士寫5歲小孩都會寫的字,他也肯寫,是考察他的謙虛。這3個考題青年都一一考過,已經稱得上是一位德才兼備的人才了,所以,董事長決定聘用他。
在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中,想要求生存,的確需要才能,但是有充分的才能就足以應付一切嗎?這無疑是癡人說夢。古人說,有才無德不為才,有德無才也不為才,隻有德才兼備才是真正的人才。
“德才兼備”是全世界無數組織千百年來都遵循的價值觀、人才觀,其本質是要求人們的一切行為都要做到有德、有才,兩者兼備。事實上,一個人的才能越高,德與才的關係就越密切、越重要。德不僅由才所體現,而且為才所深化、升華;才不僅由德所率領,而且為德所強化、所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