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信用就好像自己的一張名片。
古人雲:“唯誠可以破天下之偽,唯實可以破天下之虛。人若無信,不知其可也。”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千百年來,一諾千金、誠信做人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一傳統隨著中華兒女走過滄海桑田、經曆雪霜磨礪,最終沉澱為中華民族的精髓。
說話算話、一諾千金、贏得信用是獲得好人品的關鍵,古往今來,許多仁人誌士都靠信用贏得了他人。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句人盡皆知的詩句就是出自北宋詞人晏殊的筆下,在消逝中孕育著美好,他14歲就作為神童被人推薦給皇帝。
皇帝召見他,要他和其他1000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誰知考試的題目竟然是晏殊10天前做過的練習題,晏殊發現後,如實稟報給了皇帝,並要求改換題目。皇帝沒想到一個14歲的孩子就這麼誠實,於是斷定他的人品絕對靠得住,所以賜他“同進士出身”。
晏殊任職時,正是天下太平的時候,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因為家裏窮,所以隻好待在家裏和兄弟們讀書寫文章。由於晏殊的努力受到了皇帝的賞識,皇帝提升他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都很不理解,不知道皇帝怎麼會提升他,而皇帝卻說:“你看,其他群臣們都在遊山玩水,隻有晏殊在家讀書,如此自重謹慎的人,不正是東宮官最合適的人選嗎?”晏殊謝過皇帝後說道:“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設宴的人,隻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
晏殊很誠實地告訴了人們他不出去玩的原因,通過這兩件事,晏殊在群臣們中間樹立了信譽,使皇帝更加信任他,使大臣們也更佩服他。
良好的信用就好像自己的一張名片。有信用的人,大家才願意和他相處。如果一個人滿口謊言、說話不算話,即使能力再強,也會在人際交往中碰一鼻子灰,如果在能力和人品之間選擇,幾乎所有的人都會選擇人品好的人,選擇一個講信用的人。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此起彼伏、人心渙散,百姓民不聊生,正當這個時候,秦國的商鞅做了一件順應民心的事情,就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商鞅變法。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開始主持變法。為了樹立威信,商鞅當眾許下諾言,他在都城南門外立了一根3尺長的木頭,並許下承諾:如果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10兩。誰也不敢相信商鞅的話,老百姓都竊竊私語:怎麼會呢?搬根木頭能給這麼高的賞錢,於是沒有一個人肯上前去,接著,商鞅又把賞金提高到50兩。這下靈了,誰不願意領賞,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出來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50兩。商鞅的這一舉動讓百姓們都相信了他,接下來,商鞅變法很快在秦國傳開了。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比他早400年,這個地方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烽火台隻有在外敵入侵、須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諸侯們看見烽火,以為敵人來了,於是就急忙趕到,沒想到到了之後竟然發現這是一場鬧劇,於是諸侯們氣得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地一笑。5年後,當西夷太戎大舉進攻周國時,幽王嚇得趕緊點燃烽火,但是有了上次的鬧劇,諸侯們不會再去上當了,最後周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商鞅是“立木取信”、一諾千金;而堂堂一個帝王卻拿信用開玩笑,戲玩“狼來了”的遊戲。最終結果是商鞅變法成功、國強勢盛;而周幽王自取其辱、身死國亡。由此可見,信用在關鍵時候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誠為本,你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信守承諾才能為自己贏得好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