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不取不義之財,經營好自己的人生(1 / 1)

追求金錢並沒有錯,錯的是追求金錢的方式。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講的是君子喜歡以正道得到的財物,不要不義之財。在當今社會,有錢有地位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來、人人都不講道德的話,人與人之間隻有金錢利益關係,那麼社會將無法運轉下去。

錢乃身外之物,不義之財更是身外之物。人們為什麼會討厭守株待兔的人,因為他們沒有主動去爭取。人的財富是靠自己爭取的,而不是靠等待天上掉餡餅飛來橫福,發不義之財。

田稷子是古代齊國的宰相,一天,他的屬下給他送了一些黃金。田稷子是個孝子,他想用這些黃金來孝敬母親。母親一看有這麼多黃金,就問他:“你隻做了3年宰相,就有這麼多俸祿,難道平時沒有開銷嗎?”

田稷子看了一下半信半疑的母親,隻好如實回答,母親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後對他說:“作為士大夫,你應該修身養性,不能貪這些不義之財啊!”

田稷子想了想,立即把黃金送回去了。

“不義之財”的典故很好地說明了做人需以誠信為本,不要貪圖不義之財的道理,在古代乾隆年間,也有過一段類似的故事。

相傳乾隆年間,在蘇州有一個靠賣菜來贍養母親的人,他每天早出晚歸,去市場賣菜。有一天,他在街上撿到了一封信,回到家裏打開一看,原來是銀子,他數了一下,有45兩。這時,他的母親走過來看到有這麼多銀子很驚奇,便問他:“你本來就是個窮人,憑自己能力掙的錢每天所得不過才百錢,這是你的本分,而你現在突然得到這麼多的錢,恐怕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而且丟失錢的人可能另有自己的主人,因此可能會遭到鞭刑與責罵,甚至可能有人為了這筆錢會逼死他。”

這個人覺得母親說得有道理,越來越覺得有點兒害怕,於是他聽從母親的勸告,去丟錢的地方等著丟錢的人來找錢。很快就有人回來找錢了,於是他立刻把手中的錢還給對方,對方扭頭就要離開。旁邊街上的人都責怪丟錢的人,說他應該感謝這個人,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這個丟錢的人竟然反咬這個人一口,說他丟了50兩黃金,信封裏卻隻剩下45兩,肯定是他私吞了5兩。

那個人於是百口難辯,這時,剛好一個官員路過這兒,問了事情的緣由之後,假裝對那個人發怒,打了他5板子,並打開裝金子的信封,指著信封上寫的字,對丟金子的人說:“不好意思,你丟的是50兩,而信封上寫的是45兩,這不是你的錢。”而後,他拿著這些銀子又對那個人說:“你沒有罪,但是卻受到了我的笞刑,這是我的過錯,現在就把這個補償給你,關於你的母親所說的不祥的事,前麵已經驗證了。”

圍觀的百姓聽過之後,紛紛拍手稱快。

西方有句諺語:“金錢就是上帝拋給人類的一條狗,它既可以逗人,也可以咬人。”在金錢的誘惑下,人的道德品質極其容易被破壞。在現實生活中,可以說追求金錢並沒有錯,錯的是追求金錢的方式。有的人有萬貫家財,從而享受天倫之樂,有的人卻走進監獄,獨享寂寞孤獨。在利益的驅使下,那些泯滅良知的人終將得到屬於自己的因果報應。

也許這就是人性之中的貪婪在作怪,麵對不義之財實難消受,也承受不起。所以,他們選擇用反擊去報複,可他們卻忘了這樣的反擊和報複隻會讓自己失去更多,丟掉所有的道德和良知去追逐財富,最後隻能是空手而歸。希望你能用一顆善良與真誠的心去追逐屬於自己的財富,經營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