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張仲景對藥組合法則(一)(1 / 1)

東漢末年傑出的醫學家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成書後,由於戰亂而失散,後經晉代王叔和整理、編次,至宋代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兩書使《內經》的基本理論和臨床實踐更具體地結合起來,奠定了我國的臨床醫學理論,即“辯證論治”的基礎,為後世中醫藥學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成了後世醫者必讀的重要著作,並被列為祖國醫學的經典著作。作者根據《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中對辯證論治、組方用藥的具體運用,結合後世的藥物學、方劑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經驗以及現代藥理研究,采用對照、比較、推理、歸納、綜合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對藥組合的規律、法則、原理和應用,以便幫助同道進一步學習張仲景的理法方藥,更好地繼承和發展祖國醫學,現將其對藥配伍規律和法則闡述如下:

1.同類藥物相配伍,提高藥物原有功效,針對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施治。

張仲景的這種配伍方法應用甚廣,但是這種方法並不是任意兩種或兩種以上同類藥物的機械拚湊,而是根捉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勢、病程,結合藥物的性味、歸經、功能,有選擇地通過一定的配伍而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從而達到適合病情,增強療效如作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通過這種合理的配伍所組成的對藥,絕不是藥物原有功效的機械相加,而是發揮了兩藥各自所不能達到的藥物功效。這類對藥的組合基礎,一般有以下三個方而:

(1)以性味相同為基礎:

依據藥物的寒、熱、溫、涼、酸、苦,甘、辛、鹹,以及澀、淡等性味加以組合,是提高藥物功效的途徑之一。黃芩、黃連兩藥均味苫性寒,相伍之後,清熱瀉火以解毒,清熱燥濕以出痢,清熱涼血以止血;人參、白術兩藥均昧甘、苦,溫,相伍之後,補脾益氣生津;千薑、附子兩藥均味辛,性熱,相伍之後回陽救逆,溫中祛寒,溫經止痛。此類對藥相伍的關係,均屬於藥物配伍中的相須關係,組合的結果,臨床效果比較明顯和突出。

(2)以歸經相同為基礎:

“歸經”是金代張元素提出的,他在《珍珠囊》一書中,幾乎對每味藥都注有歸某經字樣,他認為藥物各歸其經,則力專而效靈。所以從歸經的角度認識探討仲景的藥物組合規律,是了解其對藥組合規律的主要途徑之一。如紫菀、款冬花同歸肺經,潤肺化痰,止咳平喘。水蛭、虻蟲同歸肝經,活血化瘀,消藏破結;芫花、甘遂、大戟,同歸肺、脾、腎三經,攻逐水飲等等。

(3)以功能相似為基礎:

功能相似為基礎亦是仲景配伍的主要依據。如麻黃、桂枝均是解表之品,二蕎相伍,相須為用,麻黃重在宣肺氣,開理,透毛竅;桂枝莖在強壯心陽,溫通經脈,解肌發汗。麻黃得桂枝之佐,發汗之力倍增,若單用麻黃則發汗力弱,單用桂枝則無發汗之功。大黃、芒硝均是清熱瀉火,攻積異滯之良藥。大黃降下行,攻積導滯通便;芒硝潤燥軟堅,能使堅硬之便變。兩藥配合,互相促進,從而使瀉火導滯通便功能大為增強。

異類藥物相配伍,治療陰陽、氣血、升降、開合失調和寒熱、虛實相兼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