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張仲景對藥的功能、原理與應用(五)(1 / 3)

桂枝防己

【伍用功能】通陽利水化飲。【伍用原理】

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液代甜。脾腎剛虛,氣不得運行,水濕之邪則內停,彌敗則全身浮腫,彙聚則局部痞硬。桂枝味辛、甘,性溫。入心、肺、膀咣經。通陽利水,補中健脾,為脾腎陽虛水液內停之要藥。防己味苦、辛,件寒。入肺、膀胱經。導水下行,利水消腫。二者寒熱相合,標本同治,則通陽利水化飲功倍。【臨床應用】

1用於治療脾腎陽虛所致的水腫證。二用於治療飲停於胃,證見心下炻滿,嘔逆氣喘,麵色擦黑,脈沉而緊諸症。

3.用於治療風寒濕所致的關節腫脹,疼痛,屈伸不利諸症。

【原源】

防己地黃湯、防己茯苓湯、木防己湯、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按語】

1.防己有漢防己和木防己兩種,漢防己偏於利水消腫,木防己偏於祛風止痛。2.現代藥理研究

漢防己含有漢防己甲素及漢防己乙素,有一定的消炎、鎮癰、舒張血管和降低血壓的作用。漢防己小劑量刺激腎髒使尿量增加,大劑量反使尿量減少。

【伍用功能】利水除濕健脾。【伍用原理】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肺、脾、胃、腎、膀胱經。瀉中有補,甘能和中益脾,淡能滲濕利水。澤瀉味甘、淡,性寒。入腎、膀胱經。瀉而無補,淡能利水滲濕,寒能泄腎及膀胱之火。《內經》曰:“諸濕腫滿,皆癘於脾。”“脾惡濕。”脾氣虛弱,運化失常,脾不製水,水濕泛濫於肌膚經脈,則為水腫;水濕內停,注入大腸則為泄瀉;茯苓和澤瀉相伍,瀉重於補,共收利水消腫止瀉之功。【臨床應用】

1.用於治療水飲停胃所致的嘔吐證。

2.治療水濕閑脾所致的泄瀉證。

3.用於治療各種水腫證。

【原源】

茯苓澤瀉湯、五苓散、茵陳五苓散、豬苓湯、腎氣丸。

【按語】

1.茯苓有赤、白之分,由茯苓主滲水濕,微補,偏行於氣分;赤茯苓主滲濕熱,不補,偏行於血分。因此,對於脾虛不運,水濕內停的泄瀉、嘔吐證,以應用白茯苓為宜;對於濕熱黃疽證,以應用赤茯苓為宜。

2.現代藥理研究

1)澤搏念有揮發油、樹脂、膽堿、蛋白質等,具有明顯的利尿作用。但須注意澤瀉采集季節對利尿作用的影響。冬季采集者為正品,利尿效力好;春季采集者稍差;未成活苗無利尿作用,甚至使尿景減少。另外,炮製方法不同亦影響澤瀉的和派作用。生澤瀉、酒炙澤瀉有利尿作用。而鹽澤瀉則無利尿作用。但在五苓散中,無論用生澤瀉或鹽澤瀉,均表現為利尿作用。

2)有報道澤瀉降脂作用明顯,有緩和動脈粥樣硬化的功效,並能使病人頭昏、腦脹諸症減輕。對於慢性肝病合並或繼發髙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尤為適宜。

【伍用功能】

1.健脾補中

2.利水化飲。

【伍用原理】

白術味苦、甘,性溫。入脾、胃經。能燥濕、補脾氣。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肺、脾、胄、腎、膀胱經。能利水滲濕,健睥補中。《內經》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二藥相伍,補中有瀉,相輔相成,健脾補中,利水除濕。

【臨床應用】

1.主治脾氣不足,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征。2.用於濕困脾陽,水飲內停所致的納呆,肢體困藍,嘔吐,舌體胖大;苔白,脈沉弦諸症。3.用於痰飲所致的眩暈證。用於水濕下注所致的帶下症。【原源】

五苓散、附子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苓桂術甘湯、真武湯、麻黃升麻湯、侯氏黑散、薯蕷丸、茯苓戎鹽湯、茵陳五苓散、茯苓澤瀉湯、當歸芍藥,白術澤瀉。

【伍用功能】健脾利水滲濕。【伍用原理】

白術味苦、甘,香而溫。入脾、胃經,能補脾養氣,橾濕利水。澤瀉味甘、淡,性寒。入腎、膀胱經。利水滲濕。內術補中有瀉,澤瀉瀉而無補,二者相伍,脾健水濕得運,濕利脾不受困,補瀉同用,相輔相成,健脾除濕,功效甚靈。

【臨床應用】

1.主治脾虛水濕內停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2.治療痰飲內停所致的眩暈,頭痛諸症。

3.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黃疽,嘔吐,帶下,腹痛諸【原源】

五苓散、澤瀉散、茵陳五苓散、茯苓澤瀉湯、當歸芍藥散。

【按語】

1.白術以健脾燥濕固表為其主要特征。冬日采的甴術名曰冬術,質隹。野生於浙江於潛地區的白術名曰於術,補脾益氣功效較由術為佳。所以一般健脾燥濕可用白術,如欲補脾益氣,當用於術。

仲景在澤瀉、白術同用時,澤瀉用量均大於白術,臨證時,若脾虛為重,水濕不甚時則需調整二者用量之比。

防己茯苓

【伍用功能】利水消腫。【伍用原理】

防己味苦、辛,性寒。入肺、膀胱經。善走下行,通腠理,利九竅。清熱除濕,利水消腫。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肺、脾、胃、腎、膀胱經。甘則能補,淡則能滲,既能扶正,又能祛邪,功能健脾補中,利水昤濕。二藥參合,相須為用,瀉中有補,從而使脾健,濕除,腫消,飲化,諸恙悉除。

【臨床應用】1.用於治療水腫證。

2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小便不利,或尿急、尿頻,尿痛諸症。

【伍用功能】

1.利水除濕消腫。

2.祛風止痛。

【伍用原理】

防己味苦、辛,性寒。入肺、膀胱經。本品苦降,寒泄,辛散,善走下行,既能瀉下焦濕熱,利水消腫,又能祛風濕,通經絡而消痹止痛。黃芪味甘,性微溫。入脾、肺經。本品具春令升發之性,旣能補氣升陽,益衛固表,還能利水消腫,托莓生肌。防己以降為主,黃芪以升為要。兩藥相伍,一升一降,一補一瀉,共達補氣利水,祛風止痛之功。

【臨床應用】

1.用於治療風水證。

2,用於治療風濕客表所致的肢體沉重,關節疼痛,汗出惡風等症。

3,用於治療氣虛濕盛所致的各種水腫證。【原源】防己黃芪湯。【按語】

防己獲等湯、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具有八個方麵的作用:黃芪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可使細胞的生理代謝增強。可顯著地增加白細胞數和多核白細聛數。黃芪具有強心作用,能加強芷常心髒的收輸,對中毒或疲勞心髒吏顯著。黃芪有中等利尿作用,可增加尿景和氯化物的排泄。用景不可過大,以9克為宜。黃芪有降低血壓的作用,能使冠狀血管和腎髒血管擴張,並對全身未梢血管有擴張作用,因而能使血壓下降。黃芪具有類性激素的作用。黃芪能夠保護肝髒,防止肝糖原減少。黃芪能夠改善腎髒功能,減少尿蛋白。體外實驗證明黃芪對誌賀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議-溶血鏈球菌、溶血鏈球菌、喉杆檾、假自喉杆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苗、檸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等有抗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