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工友們的另起一行(4)(1 / 3)

在同學的聚會上,她遇到了已去香港定居、學習、工作多年的陳姓男同學。這位陳先生就開始追求了吳家四小姐,於是他們戀愛結婚。先是把家安在了深圳距香港很近的口港,她一人帶著幼小的孩子,晚上陳先生再從香港回到深圳的家中。遠離了家和親人,她一個人在異地品嚐到了生活的孤獨、撫養兒子的勞累。後來,她申請去香港得到批準,她成為香港的一名市民。在一個更為陌生的城市生活,她要適應那裏的一切。有段時間她把父親接到香港,可以幫她照看下兒子,她就外出打工,以此機會來適應那個社會,她學會了地方語和一些英語。她遠離武漢的娘家,卻時時關心著這個大家裏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丈夫在外打工,孩子上學和生活上的照顧全部要她獨自一人來承擔。兒子在香港已上小學,她利用空餘的時間在香港做義工,教香港的小孩子們學漢語。在那個競爭更加激烈的城市裏,她還在努力地學習著。這麼多年,我利用出差的機會,有幸先後去過她在深圳、香港的家,我欣喜地看到她的進步、她的努力。在異地我們相見,無比的親切和激動。我們曾相約在香港的地鐵出口,合影在香港的高樓大廈前。雖然,每一個家庭都免不了有煩心事,但她樂觀、克服困難、積極向上的情緒時時都在感染著我。

結束語:吳家的三姐妹與我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深厚友情,她們在人生的路上走得都不太平、不順暢,不管是麵臨父親的冤案,還是下崗的命運、生活中的種種煩惱,她們選擇的態度全都是直麵而堅強。她們親密團結、相扶相幫、克已待人、舍小家顧大家……我的文字不能寫盡她們精神的全部、奮鬥的全部、行走的每一步,但我相信,她們將來的日子一定會因為磨難而更加滿足和幸福、會好好享受平靜的、無人打擾的生活!因為她們為家庭的平靜、平安,苦苦追求了漫長的二十年!

(2010年9月10日淩晨1點40分)

10.8營運開張在五十

1980年12月,我從食品工業學校機械專業畢業後,分到了那個有著七十年悠久曆史的工廠的機修車間當了一名機械工人。張光華、龍治華夫婦都在機修車間,他們都是我的師傅。那年頭的師徒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有道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那時做徒弟的,要比師傅來得早,把機床擦得一塵不染,該上油的地方上好油。師傅是手把手的教徒弟,連同生活上的細節都會關心到。我的師傅沒有把我當徒弟看待,而是視同家裏人一樣。

張師傅是全車間級別最高的師傅,他是八級師傅,是機械技術裏最高等級了。車、鉗、銑,他樣樣精通。記得我們的車間主任曾給我們說:“張光華師傅是真的有本事,他加工零件時不用卡尺量,用眼睛一掃,就能知道是多大的尺寸,而且絲毫不差。”張師傅那時是車間的頂尖人物啊,幾個生產車間的設備哪裏壞了,都需要他親自去找到病要、解除。他不僅有一雙精明的雙眼,還有一雙非常靈敏的耳朵,機器壞了,他頭一歪用耳貼在機器上一聽,就能判定機械故障出在哪裏。如同一位高明的警官,抓壞人非常準、狠。在工廠的幾十年,張師傅是大家非常尊重的一位好師傅。他是江浙人,燒得一手好菜,裏裏外外,他真是一把好手啊!

龍師傅是車間的材料下料員,每日按設備所需零件的大小,在切割機上下料。龍師傅年輕時皮膚非常好,身段也好,上班工作服,下班那個潔淨、漂亮啊,令廠裏的女工們好生妒忌。他們夫婦倆中午總是帶菜來,隻在食堂蒸飯。常常龍師傅總是把她帶來的好菜往我碗裏夾。搞得我時常不敢在吃飯時走近他們。他們夫婦對我這個徒弟非常好,龍師傅常說:“我沒有福氣嗬,要是你年紀小一點,我一定要你做我的兒媳婦啊!”但在廠裏的那些年裏,他們夫婦確實是把我當女兒對待的。我的個人終身大事,第一個告訴的就是龍師傅。從他們夫婦身上,我學到了許多東西,不僅僅是機械的專業技術,更重要的是做人的方法。這影響到我後來帶徒弟也象師傅一樣的待人。他們夫婦寬厚待人、熱心快腸、樂於助人,廠裏的許多工人都是他們夫婦的好朋友,誰有困難了、有心思了,都喜歡找他們夫婦去談。他們真的是那種遇強不弱、遇弱不強的人。就是對比自己身份高的人,他們不高攀、不追捧;對比自己低的人,他們同情,不欺負。作為一個普通的人,真正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