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拿出80%的精力維護20%的重點關係(2)(3 / 3)

西漢建國,張良可謂一大功臣,被列為“漢初三傑”之一。漢高祖劉邦讚美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外,子房功也。”在“漢初三傑”中,他是唯一一位得善終的人。

張良之所以沒有成為“韓信第二”,這與他功成名就後的謙恭不無關係。年輕時就以謙恭、好學、聰明聞名的張良有“橋下揀鞋,拜師學藝”的經曆,並以自己的謙恭得到了《太公兵法》,獲得了真才實學,又因謙恭獲得了賞識和安全。人們無論什麼時候都應該擁有聰明,並時刻記得謙恭。尤其在功成名就之後,更應該注重細枝末節。

張良一心一意追隨劉邦打天下,經常在危急時刻扭轉時局。平定天下以後,劉邦賜給張良三萬戶百姓,張良辭謝說:“我與陛下相會,才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負。陛下用我的計策並萬幸成功,這不過是我的運氣好,沒有陛下就沒有張良。”後來官拜大司馬的張良選擇了辭官歸隱。

同樣身為“漢初三傑”的韓信和蕭何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韓信的下場人所共知,因為鋒芒畢露而喪命。而蕭何則因為名氣太大,自己又不通權變,不得不自毀名聲,以至於弄得晚節不保。

蕭何計誅韓信後,劉邦對他更加恩寵,除對蕭何加封外,還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兵士做蕭何的護衛。

眾賓客紛紛道賀,蕭何也非常高興,在府中擺酒席慶賀。突然,有一個門客身著素衣白履,昂然進來吊喪。蕭何見狀,勃然大怒道:“你喝醉了嗎?”

那個門客昂然不懼,說道:“蕭公不要高興得太早,否則就會後患無窮啊!”蕭何聽了,心中十分不解,問道:“我進位為丞相,榮寵有目共睹,而且我行事小心謹慎,沒有任何疏虞,你為什麼這麼說?”門客說道:“皇上南征北伐,親冒矢石。而蕭公安居在都城之中,根本就不用衝鋒陷陣,反而加封食邑,我揣度皇上的意思,恐怕是在懷疑蕭公。難道蕭公沒有見到淮陰侯的下場嗎?”蕭何恍然大悟,頓時驚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天早晨,蕭何便急匆匆地入朝麵聖,力辭封邑,並拿出自己的家財充實國庫。果然,劉邦對蕭何的表現十分滿意。

同年秋天,淮南王英布謀反,劉邦親自率兵征討。

劉邦身在前方,心在都城。每次蕭何派人輸送軍糧到前方時,劉邦都要問:“蕭相國在長安做什麼?”使者回答:“蕭相國愛民如子,除辦軍需以外,無非是做些安撫、體恤百姓的事。”劉邦聽後總是默不作聲。

使者回報蕭何,蕭何對使者的回答大加讚賞。有一天,蕭何偶爾與門客談及使者為自己美言的事情,心中頗為得意。

可是,一個門客聽完後,大聲說道:“蕭公不久就要被滿門抄斬了。”

蕭何聽後大為驚駭,忙問為什麼。

那門客說:“蕭公一入關就深得百姓的愛戴,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您還在想盡方法為民辦事,以此安撫百姓。可是,您現在是百官之首,已經沒有更大的官位可以封賞您了。如今皇上幾次問您的起居動向,就是害怕您借助關中的民望有什麼不軌行動啊!試想,一旦您乘虛號召,閉關自守,豈非將皇上置於進不能戰、退無可歸的境地?”

蕭何聽了,頓時明白門客所說並非虛言,連忙向門客問道:“那麼為今之計,我該如何是好呢?”

門客說:“蕭公,您何不賤價強買民間田宅,故意讓百姓罵您、怨恨您,製造些壞名聲,這樣皇上一看您不得民心了,自然就會對您放心。”

蕭何長歎一聲,說:“我怎麼能去剝削百姓,做貪官汙吏呢!”

為了釋去主上的疑忌,保全自己,蕭何最終還是不得不以侵奪民間財物來自汙名節。不久,蕭何的所作所為就被人密報給了劉邦。果然,劉邦聽後,像沒有發生什麼事一樣,並不查問。

不久,蕭何看到長安一帶耕地狹小,百姓缺衣少食,可是天子的上林苑中卻有許多閑著的荒地用來放養禽獸。蕭何便上奏請皇上把這些荒地分給百姓去耕種。誰料,劉邦見此奏章後大怒,惱恨蕭何再次取悅於民,就立刻下令將蕭何逮捕入獄。

滿朝文武以為蕭何必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怕連累自己,都不敢替他申辯。幸虧有一個名叫王衛尉的人,平日素敬蕭何的為人,在服侍劉邦時順便向劉邦探問:“蕭相國犯了什麼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