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愛國·為公篇(1 / 3)

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

——語出春秋時期晏嬰《晏子春秋》。對國家有利的人就熱愛他,對國家有害的人就痛恨他。

臨患不忘國,忠也。

——語出春秋時期左丘明《左傳·昭公元年》。麵對災難不忘記國家,這就是忠誠。

重莫如國,棟莫如德。

——語出春秋時期左丘明《國語·魯語上》。最重要的是國家,最重要的品德是有德行。

公家之利,知無不為。

——語出春秋時期左丘明《左傳·僖公九年》。凡是對國家有利的事情,隻要知道了,就莫不盡力去做。

受命而不辭家,破敵而後言返。

——語出戰國時期吳起《吳子·論將》。(將軍)接受命令後來不及和家人告別,消滅敵人以後才談返回家鄉。指矢誌報國殺敵的決心。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語出《論語·憲問》。見到財利就想到道義,國家危急關頭願獻出自己的生命。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語出戰國時期孟軻《孟子·離婁上》。天下的根本在於國家,國家的根本在於家,家的根本在於人自身。

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

——語出戰國時期孟軻《孟子·盡心上》。得誌的時候,要將恩澤施於百姓,不得誌的時候,要修養身心,將自己的高尚品德展現於世。此二句表達了作者的濟民利國之誌。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語出戰國時期孟軻《孟子·告子上》。生命,是我所追求的;義,也是我所追求的。這兩種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的話,那麼就寧可舍棄生命而選擇義。我們今天所說的“舍生取義”的“義”,多指正義,即為了正義不惜犧牲生命。

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語出戰國時期莊周《莊子·讓王》。人雖然在江海的邊上,心卻牽掛著朝廷。用來表示貶臣或百姓,雖然不在朝廷裏但仍關心國事。後也用來諷刺某些隱士沽名釣譽,雖然人在江湖,但心裏仍時時念想著名利場。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語出戰國時期屈原《九歌·國殤》。肉體雖然死去了,但精神不死,堅毅的靈魂仍然要做群鬼中的豪傑。頌揚了將士們為國捐軀的壯烈精神。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語出戰國時期屈原《九歌·國殤》。身佩長劍,手持強弓,奔赴沙場,就算身首異處也毫不畏懼。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語出戰國時期屈原《離騷》。我長歎一聲啊,止不住那眼淚流了下來,我是在哀歎人民的生活是多麼艱難!

公到達而私門塞,公義明而私事息。

——語出戰國時期荀況《荀子·君道》。公正的道路暢通了,徇私舞弊的門就被堵塞了;為公的原則明確了,私人的企圖就停止了。用來告誡執政者應提倡為公以抵製私情的泛濫。

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

——語出戰國時期荀況《荀子·不苟篇》。君子雖然畏懼禍患,但卻可以為正義而死;雖然希望得到錢財,但不會因此胡作非為。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語出戰國時期呂不韋《呂氏春秋·貴公》。天下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語出戰國時期韓非《韓非子·說林上》。做賢德之事而不認為自己賢德,到哪裏不被稱為美德呢?

世治則以義衛身,世亂則以身衛義。

——語出西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世道太平就用道義來修養自己的身心,世道混亂就用自己的生命來捍衛道義。

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

——語出西漢劉安《淮南子·修務篇》。為政清正廉明而沒有私心,說一句話就能使千千萬萬民眾心向自己。

一夫出死,千乘不輕。

——語出西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一個人決死而戰,即使擁有千乘戰車也不敢輕視他。

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義所在。

——語出西漢賈誼《新書·階級》。為了國而忘記家,為了公而忘記私。有利不隨便求取,有害不輕易去掉。一切行為要看是不是符合道義。

顧行而忘利,守節而仗義。

——語出西漢賈誼《治安策》。顧惜操行而忘記利益,堅守氣節而秉持正義。

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把國家的危急放在前麵,把個人恩怨放在後頭。

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語出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常常想到在國家危難之時奮不顧身地去報效國家。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匈奴還沒有消滅,治家業做什麼?

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把我當普通人看待,我就以普通人的標準來報答他;把我當“國士”看待,我就以“國士”的標準來報答他。

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穰苴列傳》。將軍在接受命令的那天就應該忘掉自己的小家。

不為愛親危其社稷,故曰社稷戚於親。

——語出西漢劉向《管子·七法》第六。不為了自己所愛的親人而危害國家,所以說國家比親人還要親近。

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

——語出西漢劉向《說苑·叢談》。聰明的人如果把智慧都用在為自己謀求私利上,還不如愚笨的人把全部精力用在為人民和社會的事業上。

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語出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對於天下之士來說,可寶貴的是為人排除憂患,解除困難,消解紛亂,而不索取任何報酬。

不知而不疑,異於己而不非者,公於求善也。

——語出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不熟悉的事情不隨便懷疑,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不輕易反對,這才是大公無私追求真理的態度。

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門則不言貨利,當公法則不阿親戚,奉公舉賢則不避仇讎。

——語出西漢劉向《說苑·至公》。治理政事就不能想著經營自己的小家,在衙門裏行走就不能談物質利益,執行國家法律就不能偏袒親友,為國家舉薦賢良就不能避開與自己有私怨的人。

君子不以私害公。

——語出西漢劉向《新序·義勇》。君子不因私情而傷害正義之心。也可以直譯為:不以私心損害公益。

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語出西漢劉向《管子·牧民》。對自己的家族,對自己的鄉裏,對自己的國家,對普天下的事務,都要竭盡全力,認真對待。強調官員治理國家要有愛心和責任感。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語出西漢戴聖《禮記·孔子閑居》。天沒有私自覆蓋一種東西,地沒有私自承載一種東西,日月也沒有單獨照耀一種東西。表示天、地、日、月是至公無私的,人應學習它們這種精神。

生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

——語出西漢戴聖《禮記·檀弓上》。活著的時候要對人民有益,死了也不做害人的惡鬼。

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

——語出西漢戴聖《禮記·儒行》。見到貨財也不損害大義,寧可犧牲生命也不改變操守。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語出西漢戴聖《禮記·禮運篇》。當廣大而不偏私的道通達於天下,普天之下的世界便是屬於天下人所共享的。

苟利社稷,則不顧其身。

——語出東漢馬融《忠經·天地神明章》。隻要有利於國家,就不顧自身的安危。

投死為國,以義滅身。

——語出東漢曹操《讓縣自明本誌令》。為了國家而不惜犧牲,為了正義而不顧生死。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語出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表明自己要忠誠謹慎地拿出全部力量,一直到死。表示嘔心瀝血竭盡全力,貢獻出自己的一切。

閑居非吾誌,甘心赴國憂。

——語出三國·魏曹植《雜詩》。閑居無事不是我的誌向,我情願為國家的憂患赴湯蹈火。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語出三國·魏曹植《白馬篇》。在國家有危難的時候要敢於挺身而出,把死當做回家一樣。

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誌也。

——語出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為國家擔憂而忘記自己的家,犧牲自己來濟困扶危,這是忠臣的誌向啊。說明忠貞之士應以拯救天下為己任。捐軀報國,在所不辭。

道塗不爭險易之利,見難而無苟免之心。

——語出三國·魏杜恕《體論》。道路之上不爭平坦的便利,見到危難沒有僥幸豁免的心思。

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

——語出西晉陳壽《三國誌·魏書·龐德傳》。賢良之將不會因怕死而苟且偷生;剛烈之士不會毀掉自己的節操而求活命。

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語出東晉範曄《後漢書·陳蕃傳》。有誌氣的人活在世上,應當敢於跟各種不利於國家的行為作鬥爭,哪能隻滿足於處理好自己家的小事呢?

凡殖貨財產,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

——語出東晉範曄《後漢書·馬援傳》。經營貨物和財產,它的可貴之處是能救貧濟困,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不過是守錢奴罷了。

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語出東晉範曄《後漢書·馬援傳》。男子漢應當為國家戰死在邊疆的戰場上,用戰馬的皮包著屍體回來安葬啊!表現為保衛國家情願戰死。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語出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時局動蕩不安才能看出臣子的節操,世道不安定才能看出忠良之輩。獻身報答英明的君主,犧牲生命是為國家。

苟使國家有利,吾何避死乎!

——語出北齊魏收《魏書·古弼傳》。如果對國家有利,我怎麼能怕死呢!

見利爭讓,見義爭為,有不善爭改。

——語出隋朝王通《中說·魏相篇》。有好處就爭著讓給別人,聽到正義的事就爭著去做,有了缺點就爭著改正。

盡公者,政之本也;樹私者,亂之源也。

——語出唐朝房玄齡《晉書·劉頌傳》。為公盡職是從事政務的基本,為己謀私是社會混亂的根源。

人心所歸,惟道與義。

——語出唐朝房玄齡《晉書·熊遠傳》。人心所歸屬向往的,隻有道義。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語出唐朝陳子昂《感遇》詩之三十五。感於時世而生報國之思,奮起拔劍走出鄉原。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語出唐朝岑參《關人赴安西》。從小就想著報效國家,不是為了做官。

欲安其家,必先安於國。

——語出唐朝武則天《臣軌上》。如果想建立個人幸福的小家,必須先讓國家安定、繁榮起來。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語出唐朝戴叔倫《塞上曲》。作為子民我願以此身終生報效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何須活著返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