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有求必應(1 / 2)

豫州地區,已經幹旱數年,黎民百姓苦不堪言,遭受災人禍。

這一切的根源,還是在於幹旱,老百姓單憑有口吃的,誰願意造反,好死不如賴活。

可是這老爺不讓人活啊!三年沒下過雨,從明熹宗啟年開始,宦官當道,民不聊生,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原的老百姓。

連年幹旱,蝗災,兵災,老百姓實在活不下,到處逃荒。

所幸,大明在沈浪的幫助下,財政有了很大的改善,三年不收稅,流落他鄉的人們回到故土,因為有活路了。

朝廷從海外運來不少糧食,海產品,水果,足以讓老百姓活命。

中原地區的嚴峻情形有所好轉,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幹旱,隻要緩解旱情,就不會斷老百姓的活路。

到處在禱告龍王爺,下點雨吧!

每個村的村民在族長的帶領下,前往龍王廟燒香磕頭,祈求上蒼哀憐百姓,下一場雨。

他們已經求雨七。

男人們袒胸露背,一路跪拜前往龍王廟,經幡飛動,黃紙飄舞,伴隨著隊伍的是一種悲壯的情緒。

求了三個月了!愣是沒有下一滴雨。

老爺,你是不是眼瞎啊!看不到下的旱情嗎?

人群在詛咒著,哭泣著,這個村子的人就靠著龍王廟那口深井活命,每能冒出五六桶水,僅夠村民飲用,不渴死。

這一,色漸漸變化,有了幾多烏雲。

絕望之中的老百姓興奮了,老爺,你終於開眼了嗎?快下點雨吧。

全村的老百姓跪在廟門前,苦苦哀禱。

啪!一絲雨滴掉落下來,絲絲冰涼的感覺,久違的感覺。

老爺慈悲啊!龍王爺慈悲啊!

村民枯寂的心有了一絲活泛的念頭,老爺沒有舍棄他們。

雨點開始滴滴答答地降落,咂在幹枯的樹枝上,咂在幹裂的河床,咂在發白的土地上。

老爺啊!你可是沒有舍棄我們南陽的生靈啊!

老族長滿麵淚痕,身體顫抖著。

多謝老爺!多謝龍王爺!

這場雨下了大半個時辰,土地被浸濕了,一些低窪的地方彙聚了一灘水。

中原地區的南陽城郊外,一個縣城下了一場雨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老百姓振奮啊!能活命了,紛紛禱告求雨。

皇帝朱由檢聽到這個消息,高興的一晚未眠,匆匆召來王承恩,頒布詔令,此為謝恩。

他沒想到,這場雨是他的舅子弄出來的,要是他知道,恐怕立馬封沈浪為王。

這個貢獻太大了,大的讓老百姓有了求生的欲望。

雨水帶來生命,帶來希望,帶來財富。

沈浪也沒想到這點,施展了翻雨覆羽術,會有這麼大的功德。

這次布雨隻是在中原外圍的一個城郊外,下了一個多時辰的雨,範圍就是一百來公頃淅淅瀝瀝的,隻能略微緩解旱情。

不夠啊!遠遠不夠。

不過一個人的力量太,沈浪也不是神,能做到這點已經不錯,隻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