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執行力背後的是雷厲風行的作風,是毫不放鬆的態度,是以一敵百的能力。增強執行力,務必要嚴格要求自己。如果能夠摸透執行力的脾性,深諳執行力定律,那麼就能幫助你在嚴格要求自己增強執行力的時候,省一些力氣,少走一些彎路。本章挖掘出了幾條“執行力定律”——第一時間定律、木桶定律、80/20法則,看了這些相信你就如被掉落的蘋果砸中腦袋的牛頓一樣,給你曾經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一個交代了。
1.執行力的第一時間定律
馬上執行
一張地圖,不論多麼詳盡,比例多麼精確,它永遠不可能帶著它的主人在地麵上移動半步。一個國家的法律,不論多麼公正、詳盡,永遠不可能防止罪惡的發生。任何寶典,也永遠不可能創造財富。隻有行動才能完成這一切。
有人問一位成功人士:“你這麼成功,曾經遇到過困難嗎?”
他說:“當然!”
“你是如何處理的呢?”
答道:“馬上行動!”
“那你遇到經濟上的重壓時呢?”
答道:“馬上行動!”
“在人生過程中遇到困難都這麼處理嗎?”
“對,馬上行動!”
立即執行是個非常好的習慣。但是為什麼大部分人總是做不到呢?有些人一行動就總往消極的、失敗的方向去想,這種未上陣就打算逃跑的心理束縛了他們前進的步伐;而大多數人對改變多少都有一種莫名的緊張和不安;另一些人出於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因為害怕失敗不願付出而害怕行動,因為對他們來說,一旦付出就意味著“失去”,而行動就意味著要付出。
人類的偉大發明和所有促進社會進步的成功案例,首先都是一個個想法付諸實施所得的結果。人世間的事情沒有任何一件是絕對完美的,如果要等所有條件都具備以後才去做,那就隻能永遠等待下去了,而人類社會也就止步不前了。當你研究“人”(包括成功人士與普通大眾)時,會發現他們分別屬於兩種類型。成功的人都很主動,我們叫他們“積極主動的人”;那些庸庸碌碌的普通人都很被動,我們叫他們“被動的人”。仔細研究他們的行為,可以發現這樣一個原理:積極主動的人都是不斷做事的人,他們想到了什麼就會立刻去做,真的去做,直到目的達到為止。被動的人都隻想不做,他們會找各種借口拖延,直到最後,他證明這件事“本來就不應該做”、“我沒有能力去做”或“現在做已經來不及了”為止,最終的結果就是事情沒有被完成。
如果我們總是猶豫不定、不敢行動,成功之門對我們永遠都是關閉的。那麼我們如何改掉這種不良習慣呢?首先要每天檢討自己,看自己是否能做到凡事說做就做。還有,每天一早起床就要暗示自己什麼事情都要馬上行動。
但是,我們需要注意,並不是每件事情都那麼緊急,如果我們每件事情即時處理,相信我們會變得非常緊張,甚至有時會有點分不清主次。所以處理事情立刻行動是基本的原則,但是,遇事考慮一下輕重緩急,也是非常必要的。將一些不必馬上處理的事情放在待處理的文件中,等到手頭上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處理完畢以後,再找到它並予以解決。
先下手為強
有一個發生在紐約的真實案例:弗蘭克前往紐約市的某家大銀行就職。他的底薪比一般人高,因為他能力很強且業績斐然。剛進入這家銀行時,他被分到了一間私人辦公室。每天,他都一個人在辦公室待著,等待著上司來安排工作。但是,很多天過去了,根本沒有人來找他,他也確實無事可做。這使他非常不安,於是,他開始考慮一個可實行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