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無尚者唯好仁,欲仁者仁自至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

仁,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所主張的最高的道德原則和道德理想。兩千多年來,“仁”成為頗具特色的思想模式和文化心理,在塑造和描繪我們民族性格中,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一直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孔子對仁的理念曾做過深入的闡發,孔子所闡發的“仁”,基本含義是人與人相親,愛人,同時兼含孝(孝順)、忠(忠恕)、禮(禮數)、智(智慧)、勇(勇敢)、恭(莊重)、寬(寬厚)、信(誠實)、敏(勤敏)、惠(慈惠)等美德。

隨著曆史的發展,“仁”也在不斷注入時代的新基因。今天我們所講的“仁”,通常是指“仁德”、“仁義”、“仁愛”、“仁厚”、“仁心”、“仁慈”等。可以說,人世間的許許多多善行,都包容在仁的含義中。

不論在古代還是在今天,仁都能夠體現出一種高尚的道德風範。因此,具有仁的品德,達到仁的境界,是我們完善人格的一個重要方麵。

那麼,怎樣才能實現這個目標呢?孔子說得好:“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意即實踐仁的品德,達到仁的境界,要憑自己的努力,而不能依靠他人。

一個人能否成為有仁德的人,關鍵在於他能否自覺地加強自我修養。在曆史的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德高望重的前輩們,無不是通過為仁由己的道路,走向輝煌的人生。其中,南洋華僑實業家陳嘉庚,就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一位。

為了振興中華,陳嘉庚熱心教育,傾資興學。一九一八年,他在家鄉福建集美創辦了包括小學、中學、師範等部的集美學校。當時,擁有一千萬人口的福建省,竟還沒有一所大學,於是陳嘉庚於一九二二年又捐資創辦了廈門大學。

為了辦好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陳嘉庚三次向比他資金雄厚得多的某些華僑實業家募捐,但毫無結果。他隻得獨力支撐,每月至少要支付三萬元經費。為了籌款,他曾賣掉自己的一部分產業。在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下,他的企業一度麵臨破產的厄運,但他抱定寧可犧牲企業,也不能停辦學校的宗旨,忍痛將公司“收盤”,轉給他人,唯一的條件是:要保證提供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教育費用。

陳嘉庚創辦的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為祖國培養了大批有用之才。陳嘉庚傾資興學,是何等慷慨!然而,他自己的生活卻非常簡樸。他不嗜煙酒,吃的是家常飯,穿的是普通的衣服、鞋襪,每逢外出隨身必備針線包。他一生中對個人的名利無所求,孜孜以求的是中華的崛起和騰飛……

陳嘉庚以其種種感人的愛國事跡,贏得了“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美譽,他的作為和品德,使他達到了仁的境界。

陳嘉庚在人生道路上留下的閃光足跡,充分證明了為仁由己的道理。

孔子說:“好仁者,無以尚之。”(《論語·裏仁》)意思是愛好仁德的人是最好的人。要達到仁的境界,關鍵在於自己的修煉,隻要我們有實現仁的願望,並付諸實際行動,是完全可以達到仁的境界的。

最後,讓我們以孔子的箴言共勉吧:“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意思是說,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我爭取得到它,它就來了。我相信,沿著為仁由己的道路一往直前地走下去,仁德一定會來到我們身邊!

25.人知道自己錯時,便是走向偉大的開始

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告子下》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精神在個人發展問題上,表現為不斷地自我完善。

自我完善是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品質。

“周處除三害”的故事是人們比較熟悉的。晉代的周處年輕時粗暴強悍,橫行鄉裏,家鄉人把他同河裏的蛟龍、山中的猛虎並稱為“三害”。周處為百姓殺了猛虎、斬了蛟龍之後,改過自新,日後成為曆史上有名的忠臣孝子。

法國著名作家巴爾紮克,年輕時幹事浮躁,經營出版印刷業破了產,欠下巨額債務,幾乎陷入絕境。但他沒有頹喪沉淪,而是認真總結教訓,決心專一從事某項事業。於是巴爾紮克重新振作,發揮自己對文學創作的愛好與專長,終於成為世界文壇的一顆巨星。

周處和巴爾紮克之所以會有這樣大的變化,是因為他們在長期的自我完善的過程中,自我責求,自我改變,自我提高,故而在道德修養和成就事業方麵都獲得了豐碩成果。

我們說,偉大人物之所以偉大,正是由於他們為著實現自己的偉大理想,矢誌不渝,不斷自我完善,從而創造出令人矚目的豐功偉績。不是嗎?世界上許多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科學家都是有崇高理想的人。他們又為實現這些理想,刻苦研究、探索,一生殫精竭慮,終於登上了一座座高峰。

自我完善,是一條開拓積極人生的康莊大道。而青少年階段是塑造未來形象的最佳時期,因此,對於青少年來說,自我完善的意義尤其重要。記得列寧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人從什麼時候知道自己錯了,便是走向偉大的開始。

26.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

——《淮南子》

孔孟的修養之道講內生、內化,講反求諸己,講放氣、養氣。其實都是講自我完善。那麼,自我完善,主要應該從哪些方麵做起呢?

其一,從小處入手,培育自己的良好品德。

《淮南子·繆稱訓》說得好:“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意思是有道德、有修養的人,不認為小的好事不值得去做而舍棄它,小的好事積累起來就成為大的好事。《荀子·勸學》提出過“積善成德”的道德修養方法,即一點一滴地積累善行,日久天長,習慣成自然,便可養成美好的品德。

雷鋒的成長過程,充分證明了上述道理。人們從他短暫一生中所做的大量好事可以看到:雷鋒把遠大的革命理想與日常工作、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時時處處從身邊小事做起,顯示了一個偉大共產主義戰士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

其二,針對自己的缺點,采取切實可行的改正措施。

每個人都有缺點,而這又是長期形成的,隻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改正,才能見效。在這方麵,前人的做法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論衡·吉驗》中記載,西門豹性子很急,他就經常佩帶著一根柔軟堅韌的皮條,以便提醒自己壓抑焦躁的情緒;董安於的性子遲慢,他就隨身攜帶著一根繃得又直又緊的琴弦,用以督促自己行動迅捷。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采取了類似的做法,有的人性情暴烈,便在案頭床前寫上“製怒”的警語;有的人辦事拖拉,便在案頭床前貼上“今日事,今日畢”的字幅。他們以此提醒自己,勸誡自己,努力克服缺點,逐步完善自我。

其三,多讀好書,從中汲取道德營養。

高爾基說:“書籍為理智和心靈插上了翅膀。”又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赫爾岑說:“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雨果說:“書籍是……改造靈魂的工具。它對於人類之所以必需,就在於它是滋補光明的養料。”哲人們的論述,說明了讀書對於自我完善起著重要作用。

在華夏神州,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從書籍中汲取了豐富的道德營養的乳汁,成長為頂天立地的中華民族的脊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嶽陽樓記》)等古代書籍中閃光的語言,今天讀來,仍令人受益匪淺。

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讀讀傑出人物的傳記,往往很受啟發、教育和鼓舞,從而加深了對人生意義的認識和理解,進而找到人生的正確之路。

自我完善,要多讀好書。好書是規範人生的座右銘,好書是指導行動的指南針。

其四,持之以恒,奮力攀登從善的巔峰。

古人雲:“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周語下》)意為順從好的像登山那樣吃力費勁,而學壞則如江河崩堤,一瀉千裏。可見,自我完善不易,必須下大功夫。

大公無私、舍己為人、敬老愛幼、真誠善良、信用節義、扶危救難、勤奮頑強、勇於進取、謙虛謹慎、堅持真理、信念堅定、百折不撓……諸如此類美好高尚的品德,是自我完善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標。它們有如從善之山巔峰的一簇簇鮮花,隻有在自我完善過程中永不停步、登攀不止的人,才能采擷它、獲取它。

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是登攀從善之山所不可缺的精神。

自我完善並不是名人、偉人的專利。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人人都有通過自我完善達到理想的道德境界的能力。任何一個人,不管他的身份多麼普通,經曆多麼平凡,或是受過什麼挫折,跌過什麼筋鬥,隻要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努力,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孜孜以求,都能夠如毛澤東所說,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27.私以情論,公以事分

公則四通八達,私則一偏向隅。

——《薛文清公讀書錄》

公正無私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一個人具備了公正無私的品德,就能光明磊落,實事求是,主持正義,揚善除惡。“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篇》)和“有公心必有公道”(《傅子·通誌篇》)等古訓,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對中國曆史文化有著重大影響的儒家,一貫提倡公正無私。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出現了許許多多持公秉正的人物。

春秋時代的晉國大夫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解狐是他的仇人,但當晉平公征詢南陽縣令的人選時,祁黃羊卻推薦了解狐;祁午是他的兒子,但當晉平公征詢尉(管理軍事的官)的人選時,祁黃羊卻推薦了祁午。解狐和祁午到任後都很稱職,這說明祁黃羊既不計私仇,又不避嫌疑,薦人唯賢,一片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