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澡身浴“三德”,沐德洗“三心”
澡身而浴德。
——《禮記》
“沐身浴德”這個詞,是根據“澡身浴德”這一成語衍用過來的,我把它寫入了《處世歌訣》。《禮記·儒行》中說:“儒有澡身而浴德。”後人解釋這句話時說:“澡身,謂能澡潔其身不染濁也;浴德,謂沐浴於德,以德自清也。”簡言之,沐身,就是修身;浴德,就是立德。
修身立德是做人的根本。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德、浴德、尊德、敬德的民族。早在商代卜辭中就有了“德”字。在《易·乾》中就提出了“君子進德修業”的做人標準。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在諸多問題上有不同見解,但在“德”的問題上,盡管各自有其不同的內涵,但在本質上都是“重德”的。
正是在這重德、浴德的文化氛圍中,培養和造就了無數品德高潔的誌士仁人。他們心清如水,身潔如玉,德劭品優,傲骨錚錚。這寶貴的精神財富不是偶然的頓悟,而是千百年來無數君子賢人在沐身浴德中的積澱與升華。
道德是社會進步的產物。自古至今,每個時代都有其道德特征。當今,我們提倡沐浴“三德”:一是家庭美德,爭取做一個“五好家庭”;二是職業道德,爭取做一個好公仆;三是社會公德,爭取做一個好公民。三德興,國運通,神州處處樹新風。
沐身浴德,關鍵在於浴心。常言道:“育樹育根,浴德浴心。”隻有不斷洗去心頭塵埃,才能潔淨其身。貴州石阡城南的鬆陰山下,有一溫泉,泉旁刻著一位知府羅文思的題詞——洗心。有人不解,認為溫泉隻能洗身焉能洗心?進一步深思才解其意,並感到洗心要比洗身難得多,難就難在洗心之後要把私心放下。
正如黃遊耀在《自監錄》中所雲:“人我心,得失心,寵辱心,輕輕放下。”隻有洗淨這三心,才能潔淨我身。因而,隻要自覺地沐身浴德,就不必到遠處去燒香拜佛求保佑,也不必到深山古寺去尋淨土。
安禪何必須山水,滅卻心火身自涼。
修身隨處有淨土,首片淨土在心上。
沐身浴德,利己利國。沐身浴德有利於自己早日成才。司馬光有句名言:“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修身立德有利於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德才兼備、德藝雙馨、民之所喜、國之所需的優秀人才。
“重莫如國,棟莫如德。”在心頭的天平上,祖國的分量最重;在人才的培養上,德的位置最重要。因為,德是維係民族團結的紐帶,是支撐幸福大廈的棟梁,是造就中華英才的基石,是推進社會進步的動力。
願沐身浴德的信念化作人們心頭的露珠,滋潤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田。
73.播種的時候,別老想著收獲
不計自己得失,勇往直前。
——朱熹
勇往直前,是一種不畏艱險、不怕困難、一直奮勇向前的高貴品質。宋代陸九淵在《與朱元晦》中這樣解釋道:“不顧旁人是非,不顧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說出人不敢說的道理。”短短數語,道出了中華民族無私無畏、一往無前的傳統美德。而王陽明則講道:“播種的時候,不要去想著開花、結果、收獲。”這些都是很有哲理的話語。農民種地都是為了收獲,但哪有一個農民是因為天旱水澇預測歉豐而不去播種的呢?
人生之路是曲折的,總會遇到許多坎坷、困難。在坷坎、困難麵前,誰能勇往直前,誰就能獲得勝利;誰退縮不前,誰就會半途而廢。
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曆史上,湧現出許多勇往直前、百折不撓地去奪取勝利的誌士仁人。其中“玄奘西遊”和“鑒真東渡”這兩則故事,給人留下的印象尤為深刻。
“玄奘西遊”講的是玄奘——俗稱唐僧,曆盡艱辛、勇往直前到印度取經的故事。他十三歲出家,二十餘歲時立誌去佛教發源地印度學習、取經。然而,中國和印度之間有喜馬拉雅山阻隔,在交通還相當落後的一千三百年前,要走陸路到印度,必須取道甘肅、新疆,越過帕米爾高原,繞過中亞細亞。這條道路是多麼漫長、多麼艱險啊!
公元六二七年,玄奘離開唐都長安,踏上了到印度“求法”的征程。在一望無際、渺無人煙的戈壁灘上,玄奘不認識路,就循著駱駝和馬匹的糞便摸索前進。他忍受著“熱風如火”、“寒風如刀”、“口渴難熬”的困苦,履行著自己“不到印度,決不東退一步”的誓言,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經西域十六國,旅行四年到達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學術中心——那爛陀寺院,從寺院住持戒賢法師習經。由於玄奘的努力,他成為該寺的十大法師之一。
玄奘在印度留學十七年,終成佛門高僧,名震四方。公元六四五年一月二十四日,玄奘帶著收集到的六百五十餘部佛經、佛像,滿載著印度人民的友誼,回到了長安。唐太宗勸他還俗為官,玄奘回絕了,表示願獻身佛經翻譯事業。他勤奮譯注十九年,碩果累累,共譯出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萬言,而且譯文準確,文采斐然。人們稱讚他是一位知難而進、勇往直前、功業卓著的翻譯家。
鑒真和尚不懼狂風巨浪、勇往直前、六渡東海的故事,千百年來被中日兩國人民傳為佳話。
鑒真十四歲出家,二十五六歲就成為一位精通佛教律學的大師。同時,他還修建佛寺、鑄造佛像、砌造佛塔,參加佛教界的治病救災活動,受到人民的擁戴。
公元七三三年,日本聖武天皇派榮睿、普照兩位僧人請鑒真東渡日本傳授戒律。十年後,榮睿、普照兩人才在揚州找到鑒真。當鑒真應邀後有人說:“東渡茫茫大海,太危險了。”鑒真堅定地說:“為了佛法,就是生命損喪,也沒什麼可惜!”那時船隻簡陋,孤舟東渡,談何容易!公元七四三年,第一次東渡失敗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因遇風暴或因官方阻攔,又沒成功。到了公元七四八年鑒真和他的弟子又開始東渡。狂風巨浪,險惡異常,船上不能煮飯,就吃生米,沒有淡水,就喝鹹水。六十三歲的鑒真,勞累成疾,雙目失明,第五次東渡又未成功。但鑒真誌堅如初,勇往直前,於公元七五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開始了第六次東渡,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航程,終於在當年十二月二十日到達了日本九州南部的秋妻屋浦,東渡終於成功了。
鑒真從公元七四二年接受邀請東渡,經過十二年奮鬥才獲得成功。鑒真東渡,不僅帶去了中國的佛學,而且帶去了中國的刺繡、雕刻、繪畫、書法、字帖等藝術珍品,給日本造像、繪畫和學習中國書法提供了寶貴資料,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玄奘與鑒真這兩則故事,真可謂是曆史的巧合:一個西遊,一個東渡;一個旱路,一個水路;一個取經,一個傳經……他們有著許多共同點:一是他們都有明確的奮鬥目標,二是都有不怕困苦、勇往直前的頑強毅力,三是都有事業必能成功的堅定信念,四是都有無私無畏、勇於征服困難的精神。正因如此,後人對玄奘、鑒真萬分敬仰,至今還在人們中間流傳著一首《玄奘與鑒真》的歌謠:
著名和尚有二人,唐朝玄奘與鑒真。
玄奘西遊去印度,年年歲歲苦耕耘。
取經講學受尊重,在印度過十六春。
帶回佛經幾百部,專心翻譯為後人。
鑒真應邀去日本,六次東渡曆艱辛。
留居日本十年整,唐朝文化傳友鄰。
精心設計招提寺,幹漆坐像塑一尊。
勇往直前人人頌,文化交流萬年春。
我國古人的這種勇往直前的品格,在今天的神州大地上得到了發揚光大,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勇往直前的感人事跡。就拿我國登山健兒攀登珠穆朗瑪峰的英雄事跡來說吧:一九六零年三月二十五日那天,在我國登山運動健將史占春的率領下,中國登山隊開始從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在登山過程中,他們發揚了不怕艱苦、不怕犧牲、團結戰鬥、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克服了高山極度缺氧、零下四十攝氏度左右的嚴寒和暴風雪等重重困難,終於在五月二十五日四時二十分從北坡登上了被人認為“無法超越”的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米的世界高峰,從而創出人類第一次征服珠穆朗瑪峰的壯舉。
人生之路,猶如登山。隻有那些在崎嶇小路上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尤其是在同各種困難打交道中,學習先賢們勇往直前、決不半途而廢的頑強毅力和高貴品質,做一個勇於踏著困難前進的硬骨頭!
在《黃河·太陽》交響合唱的主題歌中,有這樣一段激勵人們勇往直前的歌詞:
萬裏黃河激蕩,
一輪太陽輝煌,
在亞洲大陸,世界東方,
鑄成了雄偉的中國形象。
……
走向發達興旺,
我們一往無前,
一如既往!
走向繁榮富強,
我們一往無前,
一如既往!
無論經曆多少坎坷,
我們一往無前,
一如既往!
無論麵對多大風浪,
我們一往無前,
一如既往!
讓我們唱著這豪邁的人生進行曲,踏著勇往直前的節拍,去開拓自己的人生之路吧!
74.移山誌,蹈海言,何如一行無前
攻無牢城,戰無橫陣。
——楊衒之
“攻無牢城,戰無橫陣”,這是北魏著名散文家楊衒之的一句名言。句中的“牢”,指牢固;句中的“橫”,指堅強。全句的意思是攻必克,戰必勝,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攻必求克。其寓意是要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取得成功。
攻必求克的秘訣,在於對目標的堅韌不拔。攻,首先要確定攻的目標。當目標確定後,要像荀子所講的“敬始而慎終,始終如一”地去為之奮鬥,否則便會攻而不克。古時有則寓言故事:兩個人同時挖一座煤山,其中一個人剛挖幾下沒見到煤,便另換一個地方,滿山遍野都挖過了,也沒有找到煤,結果是“如入寶山空手回”;而另一個人,瞄準了一個地方,就堅持不懈地挖下去,最後終於挖到了煤,“烏金滾滾山中來”。這個故事說明沒有實現目標的耐力是難以成功的。拿破侖說得好:“勝利將由最有耐力的人獲得。”
為什麼最有耐力的人易於攻必克呢?這是因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壯麗事業中,許多事情是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奮鬥才能成功的。寓言《愚公移山》,便生動而深刻地說明了這個道理。《列子·湯問》說,有位北山愚公,年近九十,下決心要移走門前的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有人譏笑他,他反駁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於是繼續挖山不止,後來感動了玉帝,派了兩個神仙把山背走了。後人以此寓言比喻人們的頑強毅力和堅韌不拔、征服困難的雄心壯誌。陸遊在詩中讚美這種精神,詩雲:“蹈海言猶在,移山誌未衰。”今天,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有了這種“挖山不止”的耐力和毅力,才能“攻必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