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1 / 3)

88.對可恥行為的追悔,是對生命的拯救

修身以不護短為第一長進。

——呂坤

中國人曆來重視修身養性,更以不護短為修身養性的重要內容。明代學者呂坤在《呻吟語》中指出:“修身以不護短為第一長進。”可見,不護短在加強人的修養過程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芸芸眾生,人皆有短。不掩過,不護短,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德。法國文學家雨果說過:“盡可能少犯錯誤,這是人的準則;不犯錯誤,那是天使的夢想。”可以說,人生修養水平的提高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一是不斷積累德行;一是不斷克服自己的短處,有過必改,從善如流。從一定意義上說,能有效地克服己短,更能提高自身的品格。因為自己的短處是提高道德水準的障礙。這也就是為什麼“不護短”為修身的“第一長進”的緣故。

人皆有短,貴在知短,難在取長補短。文壇巨匠郭沫若在抗戰時期創作了曆史劇《屈原》。劇中嬋娟痛斥宋玉時,一位演員把“你是個沒有骨氣的文人”改成了“你這個沒有骨氣的文人”,郭沫若拍手稱讚說:“一字之改,全句皆活。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啊!”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在演出傳統戲《殺惜》時,在滿堂喝彩聲中,他聽到一位老者連喊:“不好!不好!”散戲後,梅蘭芳先生趕忙把老者接回家當麵請教。老者嚴肅地說:“按梨園規定,閻惜姣上樓和下樓之台步,應該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請問是哪位名師所授?”梅蘭芳恍然大悟,這確實是自己的疏漏,連聲稱謝。此後,梅蘭芳演出新戲都要請那位老先生觀看,以便隨時指正。這就使我們想到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講過的話:“每個人都有錯,但隻有愚者才會執迷不悟。”莎士比亞也說過:“最好的好人,都是犯過錯誤的過來人。”

不護己短,知過即改,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在自己的缺點和過錯麵前,拒諫飾非、諱疾忌醫者確有人在。周敦頤在《周子通書》裏有一段勸人不要掩飾自己缺點的話:“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疾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這裏講的“如疾忌醫”,即指蔡桓公“諱病忌醫”釀成的悲劇。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有一天見蔡桓公說:“大王,您生病了,病在皮膚裏,趕快治吧!”蔡桓公說:“不用治,我沒有病!”十天後,扁鵲見到蔡桓公,說:“大王,您的病已經到了肌肉裏,再不治就會加重!”蔡桓公聽了很是不悅。過了十天,扁鵲見到蔡桓公,又說:“大王,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再不治就危險了!”蔡桓公仍然不理,反而更加生氣。又過了十天,扁鵲見了蔡桓公,看了幾眼,轉身就跑。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追問。扁鵲說:“一個人生了病,病在皮膚、肌肉、腸胃的時候,都有辦法治,但病到骨髓裏就沒辦法了。現在大王的病已蔓延到骨髓,我已經沒有辦法治了。”五天後,蔡桓公遍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此時扁鵲已到秦國躲藏起來。不幾日,蔡桓公就因病身亡了。這則故事生動地告訴我們:有過不知,知過不改,害莫大焉。這也印證了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裏特的一句名言:“對可恥的行為的追悔是對生命的拯救。”

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有短是一短,不肯認短,又是一短,袒護己短,短上加短,不克己短,一生有短。正如人們所說,護短護短,越護越短,護出病來,後悔遲晚。到那時,真可謂“船到江心補漏遲”。因此,我們切不可護短、藏短、掩短、飾短,而是要勇於揭短、查短、知短、補短。揚長當如閃之光,去短當如風之行。要善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要使自己優點多,就要勤攻己之過。魏源說得好:“唯盡知己之所短,而後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長,而後能收人之長。”

當然,人們判斷“長”與“短”的標準是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的。但一些基本的東西,如貪欲、懶惰、馬虎、心胸狹窄、不思進取等永遠是人人應當努力克服的。

89.美,並不難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俗語

青年人最怕受到批評,而又常常受到批評。其實,批評實在是助人成長的最好工具。雖然批評者務須慎於批評,因為它有傷於人的自尊,但受批評的人一定要學會古人“聞過則喜”的大智慧。

記得一位哲人說過:一塊石頭,剔除了多餘的部分,就變成了一件藝術品。

而批評,恰恰是那把雕刻刀。

一個人對待批評的態度,是其修養水平的試金石,也就是說,在全部修養因素中,如何對待批評,是最重要的一點。

“歡迎批評”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在難。隻有一個人的修養達到一定水準的時候,才能真正做到“聞過則喜”。

下麵一則故事,讀來給人啟發:

作家富爾曼諾夫的兩部小說《恰巴耶夫》和《叛亂》出版後,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到處是一片讚揚聲。這卻使得富爾曼諾夫非常不安,他熱切地盼望著有人給作品提出直率、中肯的批評。

一天,他跟往常一樣,打開一封封讀者來信,一封、兩封……全是讚頌!突然,一封署名高爾基的來信,呈現在他的麵前。他立刻興奮地跳起來,連忙進書房讀了起來。

信中幾乎全是批評的話。比如,說兩本書寫得不精練,廢話很多,有許多重複等等。在信中,高爾基勸告富爾曼諾夫,以後寫小說,更多的是要一遍一遍地重寫,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最好別發表什麼作品。

富爾曼諾夫覺得高爾基不但在信中“罵”了自己一頓,簡直是“打”了自己兩拳。然而,他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對高爾基充滿感激之情,第二天即給高爾基寫了一封回信。信中寫道:“您的每一拳打得都是地方,很是地方。”

之後,富爾曼諾夫立即著手,開始了對這兩部小說的修改。

我國古代更有許多“聞過則喜”的佳話。例如唐太宗對待魏征的直諫,曹操早期對待楊修的規勸,武則天的“廣開言路”等,從某個角度上看,“聞過則喜”對於他們的事業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聞過則喜,需要一種胸懷。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如果我們從事業的大局出發,而不是隻顧眼前的麵子、狹隘的自尊心,就會欣然接納苦口的良藥和逆耳的忠言。

聞過則喜,需要一種境界,一種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看待他人的境界,一種虛懷若穀,在真理麵前、是非麵前人人平等的境界。

聞過則喜,需要一種辨識力。對於他人的意見與批評,並不是不加思考地全部囫圇吞棗,而是要運用一種辨識力,把其中的精華剝剔出來,成為今後工作與行動的動力。

柏拉圖曾有一名言:美,是難的。他這是指給“美”下一個完美的定義,是難的。但是一個人要達到美的境界並不難,隻要肯把不好的、不美的部分、醜陋的部分一一去掉,剩下來的,便是美了。

90.街頭惡少怎樣成了諾貝爾獎得主

夫迷途知反(返),往哲是與。

——丘遲

人們常用“迷途知返”這則成語,比喻覺察到自己的錯誤,知道改正。

人生之路漫長而曲折,一個人在一生中不知要經曆多少事,同多少人打交道,誰也不能保證事事處處都做得正確,誰都可能出現過失,有的人還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栽大筋鬥。俗話說“人有失足,馬有失蹄”,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法國作家小仲馬曾說:“在人生的進口處……豎立著兩根柱子,一根上寫著這樣的文字:善良之路,另一根上則是這樣警告:罪惡之路。再對走到路口的人說:選擇吧。”是的,人生就是不斷地在正確與錯誤之間選擇。一個人如果一時失足誤入迷途,應該怎麼辦呢?唯一正確的做法是:迷途知返,選擇新的人生。

迷途知返,首先要對自己的迷途行為進行追悔。有句格言說得好:“對可恥行為的追悔,是對生命的拯救。”悔恨自己的過去,痛惜自己的失足,是覺醒的開始。做到這一點,才能產生徹底改正錯誤的決心,才能同籠罩著迷霧的過去一刀兩斷,進而大踏步走向新的人生。

周處除“三害”的故事,是人們比較熟悉的,前文也提到過。晉代的周處,青年時橫行鄉裏。當他得知鄉親們把他和當地的猛虎、蛟龍並稱為“三害”時,感到震驚和悔恨,於是冒死為鄉親們除了猛虎和蛟龍,並認真修養道德,後來成為一位愛國名將。

一九三一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生理學家謝靈頓,曾是倫敦的街頭惡少。一次,他向一個擠奶女工求婚,對方說:“我寧願跳到泰晤士河裏淹死,也不嫁給你!”這使謝靈頓深為愧疚和自責。從此,他勤奮學習,刻苦努力,後來在研究中樞神經生理學方麵取得了重大成就。

周處和謝靈頓,可說是迷途知返的兩個典型人物。他們痛悔自己的過去,幡然省悟,一改從前的惡習,終於成為卓有成就、受人敬佩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迷途知返、走向新生的事例是很多的。從報刊和電視上,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報道:一些曾經失足的青少年,痛定思痛,認真記取過去的教訓,因而出現了喜人的變化——他們或是拾金不昧,物還原主;或是敢鬥邪惡,協助民警勇擒歹徒;或是奮不顧身排除險情,使人民的生命財產免遭損失……他們當中的不少人,今天已成為各條戰線上的先進分子。

人們常說迷途知返的人是“浪子回頭金不換”,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走過一段彎路的人,大都格外珍惜走上正路的機會,而且,他們有著正反兩方麵深刻的經驗教訓,這使他們重新邁出的前進步伐,往往比一般人要大一些、快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青少年在犯了錯誤之後,隨著悔恨而來的卻是對前途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這種消極失望情緒,是一個足以把人壓垮的大包袱。

英國詩人雪萊說:“過去屬於死神,未來屬於你自己。”南朝(梁)丘遲說:“夫迷途知反(返),往哲是與。”(《與陳伯之書》)一意即迷途知返,是古代聖賢所讚許的。對過去的悔恨,應該成為迷途知返的起點和動力。誤入迷途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創造未來的信心和勇氣。對於曾經失足的青少年來說,人生的畫卷剛剛展開,怎能因為一時的過失而把自己毀掉呢?

迷途知返,是化害為利、轉禍為福的一劑良方,是從黑暗走向光明的一座金橋。當然,迷途知返,僅僅是邁出了改過徙善的第一步,以後的道路仍然漫長而曲折,但隻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一定會重新塑造一個自我,從而以嶄新的風采,去擁抱美好的人生!

91.恥莫大於無恥之恥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

恥感,這是任何一個稍有自尊心的人,都應該具備的最應有的尊嚴底線。“行己有恥”是孔子在《論語·子路》中的一句名言。其意思是說,對自己的行為,應該有羞恥的觀念。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恥感吧。

歐陽修對《五代史·馮道傳》的評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他認為,在這“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已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人極重一恥字。”在人生旅途中,必須養護自己的知恥之心。這一點極為重要。古人認為“恥”字是學做人的根本。“即盜賊倡優,若有些恥意在,便可教化。若其人雖無大惡,或遇羞恥之事,恬然可安,肆然不畏,則終身必無向善之日。”明代理學家王心齋發掘“梁上君子”知恥之心的故事,便說明了這一道理。故事的大意是:一夜,王心齋剛上床休息,忽然發覺屋梁上躲著個賊。於是,他不動聲色地將家人叫到屋裏,不無深意地說:“我們每個人天生都有良知,關鍵在於如何發掘。一旦發現了自己的良知,不斷進行發掘,就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說到此處,王心齋話鋒一轉,說道:“據我看來,就是屋梁上那位君子,也是有良知的。”那竊賊自知已被發現,隻得乖乖爬了下來,慚愧地問道:“我已墮落為小偷了,還有何良知可言?”王心齋說:“有,你先從自己身上去找吧!”說罷,他叫竊賊將衣服一件件脫下來,當那竊賊身上隻剩下一條短褲時,說什麼也不肯再脫了。王心齋說:“這就是你的良知所在,說明你還有羞恥之心。如果你把這點發掘出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就不可能再當竊賊,而成為有道德的人了。”竊賊窘態滿麵,王心齋吩咐家人送他一些糧食布匹,好生打發出門。王心齋的做法雖不一定高明,但他用羞恥心來激發“梁上君子”的內心良知,並從“恥”上引導其棄惡從善,還是有可取之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