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敏
這是在北京某電視台選拔“調解員”的節目現場。選手全部來自普通民眾,從16歲到60歲年紀不等。為了躋身這檔以“調解家庭矛盾”為宗旨的熱門欄目,他們摩拳擦掌,各展才藝。吹拉彈唱的、淩空起舞的、耍大刀的、說相聲的,紛紛粉墨登場。
很快,選拔進入更緊張的環節--“借錢”:將所有成員分為幾個大組,在五分鍾之內,每個成員撥通任意電話向對方借五千元,並強調急需,馬上要取。“借錢”最多的小組勝出。主持人說:“在這種危機幹預當中,你的溝通本領如何?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如何?是否是個值得信任的人?就看此刻。”選手的表現或平淡或精彩,不一而足,讓我記憶最深的有三位。第一位是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幹練精明,他分別打電話給自己的妻子、父母和朋友,言簡意賅地說需要五千元錢急用,對方二話不說就同意了。等他撂下話筒,組員們興奮地鼓掌慶賀。他完美地解決了假定的“危機幹預”,成功晉級,成為選手們羨慕的對象。
第二位是兩鬢斑白的老人,他第一個電話打給兒子,兒子問:“上次你被賣假金子的騙走了三千塊,現在又要這麼大筆錢幹什麼?”父親訥訥無言,借錢未果。他又撥通了閨女的電話,同樣遭到質疑。麵對大家同情的目光,這位父親心平氣和地說:“我的確被騙過,所以他們不放心拿錢給我。我一點不怪他們,我知道孩子們都很愛我,看看我的羊毛衫、羊絨外套,都是他們置辦的。”老人在笑,但選手們並不響應。第三位是位剪短發的女生。她猶豫良久,才漲紅臉撥通了一個電話號碼:“是二姐嗎?”那邊傳來一個肯定的溫柔的聲音;她繼續說:“我急需五千元錢,待會去你那裏拿好嗎?”那邊不問緣由:“姐馬上想法去籌。”女生臉更紅了,忽然急促地全盤托出:“姐,對不起,我是在電視台錄製節目呢。根本不需要錢,你別受累了!”
女生再也沒打第二個電話,最終他們這組得分最低,她成了罪魁禍首。組員們不能理解:既然參加比賽,為何又要破壞規則?導致一人失敗,全組蒙羞?各種目光讓女生如坐針氈,她困難地解釋:“實在對不起各位,但是我不想對我二姐撒謊。我家境貧窮,如果沒有二姐含辛茹苦地掙錢供我讀書,我根本上不了大學……現在二姐也不寬裕,我不能為了自己的勝出,讓她焦心籌錢!”女生低下了頭,垂落的短發遮住了那雙淚光閃閃的眼睛。
從選拔結果來看,第一位是成功者,第二位是失敗者,第三位簡直是破壞者。可是,如果將“選拔”當成一道親情的測試題,寬容子女的父親,心疼二姐懂得感恩的妹妹,雖敗猶榮,難道不值得喝彩我們已經習慣的模式是:為了跑車別墅,忽略掉母親的生日;為了職位權勢,失去與孩子相處的最美時刻;為了輝煌榮譽,甚至錯過親人的最後一麵……麵對殘酷競爭,必須壓製兒女親情。所以為了晉級成功,跟親人撒謊、讓他們籌錢也就是應該的了。事實就是如此,當親情與世俗成功PK,對不起,親情OVER。還記得國內的幾則報道:某歌星上台前的幾秒鍾,忽然聞聽最愛的奶奶病危在床,她強忍悲痛,照舊登台,但此事成為她永遠難以釋懷之痛;某企業家為了簽下大合同,錯過了兒子的生日、畢業典禮,雖成為當地經濟梟雄,但兒子卻因抑鬱症跳樓自殺……輝煌背後,他們隱藏著無法彌補的心靈黑洞;名氣和財富迅猛遞增的過程,他們卻體會著冰冷人生。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曾經感慨地說:“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盡孝;與親人相處。像經營事業一樣經營親情,才能獲得幸福飽滿的人生。”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家庭中的一分子,愛自己的家人,才會愛朋友、同事和我們身處的世界。這是一個光榮和夢想永遠讓人熱血沸騰的競爭年代,但也是一個草長鶯飛兒女情長的溫暖年代,“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我們會逐漸發現:那盞橘黃的燈,和燈下等你回家的人,才是本質的需要。
親情,就如一盞燈,在黑暗中照亮你腳下的路;又如一簇火,能夠化掉你生命中的每一場寒冬,讓你的人生蜂飛蝶舞,四季如春。因而說,珍惜親情,也就是珍惜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