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六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
4.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5.子曰:“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huì)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六則語錄從不同角度講了如何做人、如何做學問、如何處世等,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可結合句式特點進行背誦。如:第1則三個分句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但第一個分句是“不亦說乎”,第二個分句是“不亦樂乎”。第2則強調“溫故”。第3則講“學”與“思”的辯證關係。第4則是解釋孔文子諡號為“文”的由來。第5則是孔子自謙。第6則是強調要多向別人學習,注意對“善”與“不善”的不同態度。
三峽——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quē)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tuān)綠潭,回清倒影。絕■(yǎn)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zhǔ)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這篇文章雖短,卻是描寫三峽風光的經典性文字。不但寫出了三峽的地理特征,而且寫出了三峽四季的萬千氣象。文章條理分明,引人入勝,與李白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有異曲同工之妙。
文章分別寫了三峽的四種景色。先寫三峽兩岸的山,特點是高而密;然後寫水,特點是急;接著寫三峽春冬的景色,特點是清;而後寫三峽的猿啼,特點是淒涼,最後以漁歌作結,意味悠長。
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jié)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sǒngzhì)。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這是詩人遠征烏桓勝利還師時寫下的雄健詩篇。
詩的前兩句點題。三至六句照應第一句,近觀碣石山景色。七至十二句照應第二句,寫遠望滄海的宏偉壯觀景象。詩的脈絡清晰,層次分明,便於背誦。
要注意,詩中雖全為寫景,實則借景抒懷。海上日月星辰四句描寫,是想象中的虛景,詩人誇張地表現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氣象,是以此來抒寫自己包容宇宙的襟懷和統一四海的雄心大誌。
詩的最後兩句,不是作者自己交代寫作動機,這是樂工配樂時加上去的,與正文無關。理解和背誦時要注意。
木蘭詩——《樂府詩集》
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歎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tiě),可汗(kèhán)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jiān)。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