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出生於安徽合肥。1957年由於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的第一人。
有人總結,楊振寧的成功除了個人的努力外,有兩大外因:一是名師出高徒。他的老師都是赫赫有名的學界泰鬥,他先後師承美國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和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二就是父母對他的影響。
楊振寧出生不滿周歲,父親楊武之(後任清華大學數學係教授)就到美國留學去了,母親一人承擔起撫養和教育他的責任。楊振寧剛4歲時,母親就開始教他識字,雖然自己識字不多,但她還是想出各種辦法教楊振寧認字。為了讓楊振寧加強記憶,她把字寫在一張張的方塊紙上,類似現在孩子啟蒙用的識字卡片,然後一張一張抽出來反複讓楊振寧辨認。就這樣,僅僅用了1年多的時間,楊振寧就認了3000個字。
50年後,楊振寧回憶起當年母親對自己的教育時仍感恩不已,他覺得這3000個字是一個非常紮實的知識起步基礎,他激動地說:“現在我所有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2倍。”楊振寧5歲時,母親又為他請來一位家庭教師,教他讀書。到了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得知他居然可以把私塾先生不曾講解過的《龍文鞭影》從頭到尾熟練地背下來,很是驚喜,並把隨身的鋼筆作為獎勵給了他。也是這一次,楊振寧從父親這裏懂得,讀書求知的重要。可見,母親細微的關懷和父親宏觀的指導共同促進了少年楊振寧的成長。
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攻讀博士後,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物理學上屹立不移30年之久的“宇稱守恒定律”,開啟了“基本粒子弱交換作用規則”的研究,使人類對物質結構內層的認識邁進了一大步。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範圍很廣,涉及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恒之外,楊振寧還與米爾斯共同提出了“楊-米爾斯規範場”,與巴克斯特創立了“楊-巴克斯特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的成功,其影響並不僅僅在學術界。
在此以前,許多外國人懷疑中國人因為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根本不適宜從事現代科學研究,甚至許多中國人也因此對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存有自卑感。而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正是向世人展示了受中國文化熏陶的中國人一樣有能力登上科學的高峰,他改變了人們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偏見。
丁肇中,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的第三人,被稱讚為“最具有實驗能力,最善於觀察現象的實驗物理學家”。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東日照。父親丁觀海、母親王雋英皆任教於大學。丁肇中出生不久,日本帝國主義便發動了對中國的全麵侵略戰爭。
幼小的丁肇中跟著父母開始了流浪的生活。他童年時期的學習也因此時斷時續,很不穩定。由於父母都是大學教授,經常有許多學者到家中聚會,討論問題。每當這個時候,他都坐在大人旁邊,睜大眼睛認真地聽,從小就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和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受家庭的影響,丁肇中對學習一絲不苟。讀書專心致誌,遇到疑難問題,便找遍書本,一定要得到答案才肯罷休。課堂上他聚精會神地聽課,不論對自己的答案有沒有把握,他總是第一個舉手回答老師的提問。他的課餘時間大部分是在圖書館度過的,很少與同學一起打球、看電影。他認為“最浪費不起的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