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鞅是春秋末年晉國的正卿,他準備確立王位繼承人。於是便寫了一篇訓辭,然後將訓辭分別寫在兩塊竹簡上,讓兩個兒子伯魯、無恤每人拿一塊,並要熟記訓辭內容。
過了幾天,趙鞅將大兒子伯魯叫到身邊,要他背誦訓辭,可伯魯一個字也背不出來;叫他把竹簡拿出來看一看,伯魯說早就丟失了。趙鞅雖不高興,但並沒有當麵訓斥他。接著趙鞅又把無恤叫來,叫他背誦訓辭。無恤從頭至尾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後問他竹簡在哪裏,無恤立即從袖中取出,並恭恭敬敬地奉呈給趙鞅。趙鞅心裏很高興,但也沒有當麵誇獎他。通過這次考驗,趙鞅了解了兩個兒子的做事態度,認為無恤能嚴守父訓,聽從教育,做事認真,勤謹有禮,便確立無恤為他的繼承人。
故事中的伯魯並沒有想到父王給他那塊竹簡的用意,否則他就算幾夜不睡也肯定要把那篇訓辭背下來。
平時的生活中,有成就的人和平常人,差別往往隻在咫尺之間。但就是在那些很微小的地方,有成就的人會發現重要的東西,而一般人往往一無所見。事實上,往往就在小事上,就在對一個人舉手投足的認識上,可以看出事物變化的真實情況。
一個有見識的人,即使在非常安全的地方,對生活中發生的不同尋常的舉動,都會居安思危,事先閱讀出別人的真實居心,而采取未雨綢繆的防範之策。
通過三個階段融會貫通,人們可以很快地了解一個人的內心動態,從而推斷其未來和動向。
這第三個階段正是最關鍵的階段,因此,閱讀一個人,必須正確掌握觀察的深度,尤其是對陌生人,更不可盲目下結論,隻有通過若幹方麵的認真考察,才能獲得準確的了解。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注意不要陷入盲人摸象的誤區。
戰國時期,宋國的國王命令大臣牽來一頭大象,然後讓八個盲人用手去摸,讓他們說出大象是什麼模樣。
摸完大象之後,八個盲人都爭先恐後地報告。摸到大象牙齒的盲人說大象像一個長長的蘿卜根;摸到大象耳朵的盲人說大象像一隻簸箕;摸到象頭的盲人說大象像一塊大石頭;抓到象鼻子的盲人說象不過是一根木杆;摸到大象腳的盲人說大象明明是一隻舂米用的石臼;摸到大象脊背的盲人說它是一張床;摸到肚皮的盲人說大象是隻大水缸。
最後一位盲人說:“你們說的都不對。”
他扯著象尾巴說:“告訴你們,大象細細長長,就像一根繩子。”
盲人由於視覺的障礙,看不見大象的立體畫麵,每個人隻摸到大象的一部分,卻把它當作整體。
心理變化、環境等主客觀因素常常會導致人的思想境界、性格作風、學識水平、專業能力等發生改變。有些人從小才變成大才,而有些人則由風華正茂變得江郎才盡,一事無成。因此,我們需要從全方位的角度閱讀人心,如此才不容易出錯、走眼。
如同“盲人摸象”,人的整體如同一個立體事物,它包括情感、需要、性格、想法、優點、缺點等。每個部分都構成一個麵,通過麵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本質屬性。但也並不是所有的麵都和此人的本質屬性相一致。如果把人的個別麵當成大多數的麵,把部分當成整體就會犯“盲人摸象”的錯誤。
韓信是漢朝著名的開國元勳,深受漢高祖劉邦的信任。但他早年家貧,又不學無術,常常寄食於別人,因而親友都很嫌棄他。淮陰屠夫當麵羞辱他,讓他遭受胯下之辱。後來他投奔項羽,但不受重用。而蕭何不計較韓信年輕時候的劣跡,慧眼識英才,將他推薦給了劉邦,讓他做了大將軍,並在後來為劉邦的大一統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如果蕭何、劉邦總是用韓信受過胯下之辱的往事來衡量韓信,那麼可能曆史上也沒有韓信這個開國元勳了,漢朝的曆史也可能為此而改寫。
由此可見,在閱讀別人的時候,一定要從整體上把握,努力全麵閱讀人心,而不能犯“盲人摸象”的錯誤。
在現實社會中,很多事情,特別是一些比較大的或非常重要的事情,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往往是很難成功的。如果能借助他人的力量,為我所用,往往更容易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可見察言觀色、閱讀人心的重要意義。
察言,是“聞一知十”,觀色,是“見麵明意”。如果能真正地做到了這一點,就掌握了“察人”的技巧,這樣就能夠做到知人知麵更知心,就能夠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