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國的教堂內,一位教士做禮拜時突然熬不住煙癮,便問主教:“我祈禱時可以抽煙嗎?”結果,遭到了主教的嗬斥。其後,又有位教士,也發了煙癮,去換了一種口氣問道:“我吸煙時可以祈禱嗎?”主教莞爾一笑,竟答應了他的請求。
問話的方法不同,收效自然有高低之分。高明的問話使人心中喜悅,能順利地達到談話的目的,而愚蠢的問話隻會貽笑大方,甚至招人厭惡。
幾位年輕的領導幹部去慰問一位退休老工人,見麵以後問道:“您老身子骨真夠硬朗,今年高壽?”
老工人回答說:“79啦。”
“人生七十古來稀,廠裏數您最長壽吧!”
“哪裏,老李頭活到了84呢!”
“那您老也稱得上長壽將軍埃”
“不過,老李頭去年歸天了。”
“喲,這回可輪到您了。”
談興正濃的老工人聽到這句話,臉色陡變。
這段話的毛病就出在“這回可輪到您了”這句上。前麵剛說完“歸天”的事,他卻接下去說“輪到您”,這不就使老人產生誤會嗎?如果這幾位年輕幹部能控製好前後話語,把話說成“這回長壽冠軍可輪到您了”,也就不會出現尷尬了。
做人要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千萬不能忽視“問”的藝術。如果毫無顧忌,不經大腦隻圖一時痛快來“問”,則隻能給他人和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一個叫光平的女孩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份在咖啡館做服務員的工作,卻隻上了一天班就被老板炒了魷魚。其實她的條件並不是很差,也沒有做錯什麼事,隻是不小心問了一句不該問的話。
那天,這個女孩子剛上班,店裏就進來了三位客人,客人一落座就點了飲料,第一位客人點的是冰紅茶,第二位客人點的是冰咖啡,第三位客人點的也是冰咖啡,但是第三位客人特別強調要用幹淨一點的杯子。
很快,光平將這三位客人所點的飲料用盤子端了出來,一邊朝他們坐著的方向走來,一邊大聲地向這三位客人問道:“你們誰點的冰咖啡是要用幹淨一點的杯子……”就憑這一句話,老板當場就毫不客氣地炒了她的魷魚,因為誰也不會去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在工作中,要講究“問”的方式。同樣,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要把握好“問”的分寸,恰到好處地“問”好該問的話。
據說,香港茶室因為有些客人在喝可可時要放個雞蛋,所以,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時必問一句:“要不要放雞蛋?”老板卻建議侍者不要問“要不要放雞蛋”,而是問:“您需要放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這樣提問就縮小了對方的選擇範圍,更利於自己的生意。
再比如,在酒館裏點菜時,你向服務員谘詢:“今天的石斑魚好不好?”這是句廢話,因為他一定會說好,除非你是那兒的常客。倘若你換一種問法:“今天有什麼好的海鮮?”那麼,效果就完全不同了,你就可以吃到真正好的海鮮。
因為這兩句問話會引起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反應。前一句話隻有“好”或“不好”兩個答案,為顧全店家招牌,服務員不能說“不好”,並且好不好的標準也沒有固定模式。而第二種問話定義廣泛,回答甚至可以是:“今天沒有什麼好的海鮮,但今天信豐雞又肥又嫩,值得一試。”另外,服務員見有人求教於他,自尊心得到了滿足,自然會比較各種海鮮,推薦最好的。
問,不僅要根據條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表達方式,也要根據前後語境而恰當地選擇語言。
幹得好不如說得好,可是說得好還不如問得好。問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需要我們好好去斟酌。問,不但能體現一個人的學問,更能體現一個人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