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這樣一個觀點:世間有一種途徑可以幫助人們很快完成偉業,並獲得世人的認可,那就是優秀的口才;而優秀的口才就是一種能說出別人愛聽的話的語言能力,也就是說,能把話說到別人心裏,讓人欣然接受。可見,人們很早就意識到了“說話要說到點子上,要說到人們心裏”的重要性。其實這一點不難理解,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隻有把話說到別人的心裏,直達別人的心靈,才能真正感動人,才能真正讓別人接受。能把話說到別人心裏,我們就會運氣通、人氣暢、財氣旺;能把話說到別人心裏,我們就能在社交場合中脫穎而出、左右逢源、如魚得水,順利地成就事業。相反,要是說話不動腦筋,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根本不去揣摩對方的心理,那可就要鬧笑話了。
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次,有一個人在家裏請客吃飯。他們忙碌了一整天,終於置辦了五桌豐盛的酒席。
那天晚上,太陽下山之後,眼看時間快到點了,可還有一大半的客人沒來。主人心裏很著急,便自言自語道:“怎麼搞的,該來的客人還不來?”一些敏感的客人聽到了,心想:“該來的沒來,那我們是不該來的……”於是悄悄地都走了。
主人一看走了不少客人,更著急了,急躁地說:“怎麼這些不該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之中,有些人心想:“走了的是不該走的,那我們這些沒走的倒是該走的了!”於是又走了一部分。
最後,留下來的幾個跟主人較親近的朋友,看到這種尷尬的場麵,就勸他說:“你說話前應該先考慮一下,否則說錯了,就不容易收回來了。你說的這些話,誰願意聽啊?你看,客人都走了。”
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釋說:“我並不是叫他們走哇!”
剩下的那幾個朋友聽了大為惱火,說:“你不是叫他們走,那肯定是叫我們走了。”說完,剩下的朋友也都走了。
這個故事可能是人們杜撰的,然而它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卻是很有現實意義的。我們在平時說話的過程中一定要從這個故事中的主人身上吸取教訓:在日常的交際過程中,說每一句話之前都要好好想一想,都要考慮一下聽話人的心理。隻有這樣才不至於像例子中的主人一樣,口無遮攔得罪人。這樣也才能把話說到點子上,說到對方的心坎上。這是交際口才的第一心理策略,一定要把它貫徹執行到交際過程的每一個細節之中。當然,把話說到別人心坎裏,具體操作起來並不簡單,它需要我們掌握一些講話技巧和學會揣摩對方的心理。掌握了說話技巧,才能把話說得滴水不漏,讓人愛聽;善於揣摩對方心裏的潛在需求,才能把話說得真摯感人,讓人欣然接受。至於具體的操作技巧,我們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1)根據別人的潛在心理需求說話
什麼樣的話才能直達人的心靈,才是說到對方的心坎上呢?這與對方的潛在心理需求很有關係。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說的話與對方的心理需求相吻合,那麼對方肯定就很樂於接受。反之,如果我們說的話不符合對方的心理需求,就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心理排斥,從而不接受我們所說的話,甚至有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和厭惡。這樣看來,要把話說到別人的心坎上,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善於揣摩對方的心理,然後根據其潛在需求說話,這樣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