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為什麼有的人到處都有朋友,有的人始終是“孤家寡人”,朋友多的人總是給人一種處事能力極強的感覺,顯得成熟、自信、有魅力,而朋友少的人總給人一種內向、不易接近的錯覺。雖然事實並不見得如此,但“朋友多了路好走”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那些朋友較多的大多都能夠主動結識陌生人。主動的意義是,要走進別人的世界,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打開自己的心門。隻有自己主動去結識陌生人,主動向對方伸出友誼之手才能換來對方的“認可”。
但“向陌生人主動伸出友誼之手”,這不是誰都能做到的,事實上很多人都不願意主動去結識陌生人,都在等著別人走過來跟自己打招呼。這可能嗎?除非你是大美女或者大帥哥!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渴望別人的關心和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隻要我們努力一點,主動一點,也許就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在各種場合中,我們要嚐試著主動去和不熟悉的人打招呼、微笑,或者去幫助他們。隻要你積極主動地去做,你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肯幫助你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主動讓我們彼此接近,而熱情則能引起雙方的共鳴,吸引對方的注意。心理學家認為,熱情與否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被別人喜愛。尤其在與陌生人的交往中,決定我們能否與對方建立起良好的交往關係的關鍵就是能否給對方留下熱情的印象。
有的時候,熱情一點就能輕鬆贏得陌生人的好感,甚至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你是不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也許下麵這個心理實驗會讓你體會到“熱情”的威力!
1946年,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而且後世許多心理學家也從不同的角度對該實驗進行了論證,結論同樣是正確的,下麵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實驗的具體過程:
首先,所羅門寫下了兩組描述人格特征的詞語:
第一組:熱情、聰明、熟練、勤奮、實幹、謹慎;
第二組:冷酷、聰明、熟練、勤奮、實幹、謹慎。
(聰明的你一定發現了,這兩組詞唯一不同的就是“熱情”。)
然後,所羅門把這兩組詞分別寫在兩張紙上,找來兩組實驗者,把這兩張紙分別發給他們,並說:“這是一個人所具有的品質,你們幫我對他評價一下。”
過了一段時間,心理學家聽到了這兩組人截然不同的答案,拿到第一組詞的人對這個人的評價遠遠高於第二組,他們毫不吝嗇地誇讚這個人,幾乎把所有美譽都送給了他。而看到第二組詞的人則恰恰相反,幾乎都抱有不“友好”的態度。
為什麼差距會如此之大呢?因為第二組詞裏缺少“熱情”!
這個實驗被心理學家們稱為“熱情的中心性品質”實驗。也就是說,“熱情”是所有品質中“最中心”的一個,就像某位心理學家所說的那樣——別人對你好與壞的判斷隻取決於某個核心的品質,這個核心品質就是熱情!熱情往往能夠讓你更快捷地贏得別人的認可,熱情能讓你快速和陌生人成為朋友!
主動、熱情,這還不夠,我們還需要一點真誠!
主動接觸陌生人,熱情地和他交流,在接下來的相處中,如果想進一步發展關係的話,我們必須加入一些必不可少的元素,這個元素就是真誠。
不管這個世界變化有多快,我們一直都相信世上還是好人多,給予陌生人最基本的信任感,這是一個人自信的體現,也是一個人贏得別人尊重的前提。我們永遠都無法預測我們今天所遇見的陌生人在某一天會不會成為我們最好的朋友、最貼心的知己。畢竟,朋友、愛人都是從陌生人到熟人的,不是嗎?
想想你的朋友,想想你們當初是怎麼認識的,又怎麼成為現在的“哥們”,也許有成千上百個理由,也許其中充滿了種種巧合,但唯獨不可或缺的就是真誠!
當我們隻是陌生人時,或許是因為一個微笑,一句話語,但我們都是抱著真誠的心才一步一步慢慢從陌生走到了今天!
主動、熱情、真誠,走好這三步,讓我們從生疏走向熟絡,讓我們從陌生人變成朋友!
真誠地給陌生人一個微笑、一個幫助、一句鼓勵、一句誇獎或是一個簡單的問候,或許這樣就能夠讓你們從陌生變熟絡。隻要掌握了主動、熱情、真誠這三大原則,陌生人就能夠變為我們的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