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平時很喜歡廣交朋友,可是到了自己有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卻顯得手忙腳亂,不知道究竟哪個朋友能靠得上。這就是你沒有把朋友分“等級”的原因,不要小看區別朋友等級的作用,關鍵時刻你隻有根據它才能及時地得到相應朋友的幫助。
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能在我們困難時幫助我們渡過難關,所以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俗話說,朋友相交以“誠”相待,此乃至理,那為什麼又要將朋友分“等級”呢?那不是就不“誠”了嗎?
古時候,有個地方官員,朋友無數,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向人誇耀,說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他的鄰居曾問他:“朋友這麼多,你都同等對待嗎?”
他沉思了一下,說:“當然不可以同等對待,要分等級的。我交朋友都是誠心的,不會利用朋友,也不會欺騙朋友,但別人來和他做朋友卻不一定是誠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清高的朋友固然很多,但想從他身上獲取一點利益,心存壞意的朋友也不少。
“對心存歹意,不夠誠懇的朋友,我總不能也對他推心置腹吧,那隻會害了我自己呀。”
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況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級”,有“推心置腹級”“可商大事級”“酒肉朋友級”“點頭哈哈級”“保持距離級”等。
他就根據這些等級來決定和對方來往的親密度及自己心窗打開的程度。
他曾說:“我過去就是因為把人人都當好朋友,受到了不少傷害,包括物質上的傷害和心靈上的傷害,所以今天才會把朋友分等級。”
把朋友分等級聽來似乎太無情,但聽了那位官員的話,你是否也覺得分等級的確有其必要,因為這可以保護自己免受別人的傷害。
要把朋友分等級其實不容易,因為人都有主觀的好惡,因此有時會把一片赤心的人當成一肚子壞水的人,也會把凶狠的狼看成友善的狗,甚至在旁人點醒時還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非得到被朋友害了才大夢初醒。所以,要十分客觀地將朋友分等級是十分難的,但麵對複雜的人性,你非得勉強自己把朋友分等級不可。心理上有分等級的準備,交朋友就會比較冷靜客觀,也可把朋友對自己造成的傷害程度減到最低。
要把朋友分“等級”,對感情豐富的人可能比較難,因為這種人往往在對方尚未把你當朋友時,他早已投入感情;而且把朋友分等級,他也會覺得有罪惡感。不過,任何事情都要經過學習,慢慢培養這種習慣,等到了一定年紀,自然熱情冷卻,不用人提醒,也會把朋友分等級了。
朋友的等級,其實可以簡單地分為“可深交級”及“不可深交級”。
可深交的,你可以和他分享你的一切;不可深交的,維持基本的禮貌就可以了。這就好比客人來到你家,真正的客人請進客廳,推銷員之類的在門口應付應付就行了。
同時,還要根據不同的特性,調整和他們交往的方式。但有一個前提必須記住,不管對方智慧多高或多有錢,一定要是個“有用”的才可深交,也就是說,對方在你成為朋友之後,是能在某方麵對你有所幫助的。不過,把壞人當好人是交友的大錯,可對朋友目的不純,這也是很多人要竭力避免的錯誤。
如果你目前平平淡淡或失意不得誌,那麼不必太急於把朋友分等級,因為你這時的朋友不會太多,還能維持感情的朋友應該不會太差。但當你有成就了,手上握有權力和金錢時,那時你的朋友就非分等級不可了,因為這時的朋友有很多是另有所圖,不是真心的。所以重點是,要保持交友的彈性。所謂的“彈性”是指,沒有不能交的朋友。你看不順眼,或話不投機的人並不一定是“小人”,甚至還有可能是對你有所幫助的“君子”,你若拒絕他們,未免太可惜了。
不管什麼人,隻要在社會中生存,就必須靠朋友來幫忙,雖然有的朋友也不見得能幫你什麼忙,甚至還會拖累你,但沒有朋友卻會無路可走。上述道理相信沒有人會反對,但有一種情形可不是人人能做到的,也就是,保持交朋友的彈性。
大部分人交朋友都“彈性不足”,因為他們交朋友有太多原則:看不順眼的不交;話不投機的不交;有過不愉快的不交。
這種交朋友的態度也沒有什麼不好,但在交友之中,實在有必要更有彈性一點;這是指廣義的朋友,因為普通朋友和“知己”還是要有所分別的。
給朋友分等級,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事實上,你得去仔細地更進一步地分析,深入了解身邊的每一個朋友的特性。人人都有自己的好惡,麵對複雜的人性,你必須要以一種較為冷靜的方式。
對於不同的朋友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原則。這樣,不但讓你的朋友“各取所需”,看到他們在你心目中的位置,也讓你更加從容地穿梭於各個朋友之間,而不至於被友情所限製,搞得自己茫然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