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3章 人在屋簷下,一定要低頭(1 / 1)

被稱為美國之父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那時他年輕氣盛,挺胸抬頭邁著大步,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地撞在門框上,疼得他一邊不住地用手揉搓一邊看著比他的身子矮去一大截的門。

出來迎接他的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笑說:“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訪問我的最大收獲。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有時候是必須的。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蘭克林從這一經曆中受益終身,後來,他功勳卓越,成為一代偉人。他在一次談話中說起“撞門”的經曆:“這一啟發幫了我的大忙。”這個故事,何嚐不是給了我們一大啟發呢!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抓到吳國當人質,給吳王夫差當奴役。從一國之君到為人仆役,這是多麼大的人格侮辱!但勾踐並沒有用自殺或其他方法爭取一個國君的尊嚴,而是低下了頭,真的當起了仆人。

到了吳國後,勾踐住在山洞裏,夫差外出時,他都親自為之牽馬。即使有人羞辱他,他也絕不還口。一次夫差病了,勾踐讓人在背地裏預測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可痊愈。於是,勾踐就去探望夫差,並嚐了夫差的糞便,然後對夫差說:“大王您的病就快好了。”夫差問他:“你怎麼知道的呢?”勾踐說:“我曾經跟名醫學過醫道,隻要嚐嚐病人的糞便,就知道病情了,剛才我嚐大王的糞便有酸味而略苦,所以您的病很快就好的。”果然,沒幾天夫差果然好了,夫差認為勾踐比自己的兒子還孝敬,很受感動,便把勾踐放回了越國。

勾踐所受之辱,可以說是做人所能承受的極限。但他低下頭,承擔了下來,結果不僅報了仇,還成了當時的霸王。

“人在屋簷下”是人生經常遇到的情況,它會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現,當你需要“屋簷”時,請不要“不得不”,而要告訴自己:“一定要低頭!”當然,頭不能白低,而是要在低頭中尋找機會,創造機會。

《紅樓夢》裏的林黛玉,因寄人籬下,自認為“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說一句話”,這就是人在屋簷下,一定要低頭的道理。一個人暫時處於劣勢,靠著別人生活,還要飛揚跋扈,豈不貽笑大方?人在屋簷下,一定要低頭,這是明哲保身的“心眼”。

“一定要低頭”有非常多的好處:不會因為勉強低頭而碰破了頭;由於你非常自然地就低下了頭,而不致成為明顯的目標;不會因為沉不住氣而想把“屋簷”拆了,從而使自己受傷;不會因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離開能夠躲風避雨的“屋簷”。離開不是不行,但要去哪裏?這是一定得考慮的。而且離開後想再回來,那是很不容易的,誰都知道,回頭路不好走。

在“屋簷”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為屋內的一員,甚至還有可能把屋內人趕出來,自己當主人。這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一定要低頭”,是有意識地主動消隱一個階段,借這一階段來了解各方麵的情況,消除各方麵的隱患,積蓄自己的力量,為將來的大舉行動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低頭”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與現實環境有和諧的關係,把兩者的摩擦係數降至最低;是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長遠的路;更為了把不利的環境轉化成對自己有利的力量,這是做人的一種權變,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蘇東坡在《留侯論》中有這樣一段話:“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這也算得上是對學會低頭的另一種注解吧。

俗話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人處在困境的時候,不能不低頭退讓。但處於屋簷下,不同的人可能會采取不同的態度。那些經不起困難和挫折的人,往往會徹底失去希望,畏縮不前,一味地怨天尤人聽天由命。有誌者,將此當做磨煉自己的機會,不斷豐富、充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