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5章 做人要懂得藏而不露、大智若愚(1 / 1)

英國19世紀政治家查爾德斐爾爵士對他的兒子做過這樣的教導:“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聰明。”

蘇格拉底在雅典也一再告誡他的門徒:“你隻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你一無所知。”

一般來說,人們誰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傻蛋”,不願承認別人比自己聰明。因為這牽涉到他的自尊心。所以,你要說服別人時,不要讓人感到你是在顯示你比他聰明。特別是當你指出別人的錯誤時,你的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可能使別人覺得傷了他的自尊心,從而帶來難堪的後果。

羅賓林教授在《下決心的過程》一書中說過一段富有啟示性的話:

“人,有時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他錯了,他就會惱火,更加固執己見。人,有時還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不是那種想法本身多麼珍貴,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

當富蘭克林還是個毛毛躁躁的年輕人時,有一天,一位老朋友把他叫到一邊,尖刻地訓斥他說:“富蘭克林,你簡直不可救藥,你到處指責別人的錯誤,自以為比所有的人都高明,誰受得了你!你的朋友已經討厭你了。他們對我說,如果你不在場,他們就會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已經沒有人打算再告訴你些什麼事情,因為你不能再吸收新的知識。其實,你的舊知識又有多少呢?十分有限!”

這番話使富蘭克林受到了很大震動,他決心改掉傲慢、武斷的說服人的方式。他在自傳中說:“我立下了一條規矩,絕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見,也不讓自己武斷。我甚至不準自己用過分肯定的文字或語言表達意見。我絕不用‘當然’‘無疑’這類詞,而是用‘我想’‘我假設’‘我想象’。當有人向我陳述一件我不以為然的事情時,我絕不立即駁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錯誤,我會在回答的時候,表示在某些條件和情況下他的意見沒有錯,但目前看好像稍有不同。我很快就得到了收獲。凡是我參與的談話,氣氛變得融洽多了。我以謙虛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意見容易被人接受,衝突也減少了。我最初這麼做,確實感到困難,但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也許,50年來,沒有人再聽到我講過太武斷的話。這種習慣,使我提交的新法案能夠得到同胞的重視。盡管我不善於辭令,更談不上雄辯,遣詞造句也很遲鈍,有時,還會說錯話,但一般來說,我的意見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做人要懂得藏而不露、大智若愚,即使你真有兩下子,真的具有卓越的學識,超凡的能力,即使你曾經做出過優秀的成績,也不要太過於自我炫耀,不要太出風頭,否則隻會令自己處於被動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