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9章 做人要甘於吃虧(1 / 2)

“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有兩句四字名言,一句是“難得糊塗”,一句是“吃虧是福”。前者廣為流傳,家喻戶曉,被世人奉為處世哲學。相比之下,“吃虧是福”的知名度似乎要比前者低得多。其實,自古就有“吃虧是福”“吃一塹,長一智”的說法。但對於其中的道理似乎有很多人還沒有真正理解,或者隻是表麵上一知半解,而實際行動起來卻大打折扣。換句話說,越是不肯吃虧的人,越是可能吃虧,不但吃虧,而且往往還會多吃虧,吃大虧。唯有不計較吃虧的人,才會真正有福。因此,我們應該不怕吃虧,甚至有時候要學會吃虧,主動多吃點虧,這也是圓通做人的智慧。

吃虧,雖然意味著舍棄與犧牲,但也不失為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況且,一個人如若不計手段地得到錢財,追名逐利,他同時也必將失去自己的尊嚴。貪心的人,總是費盡心思去算計別人,在其熱情、仗義與關切的偽裝背後,更多的是肆無忌憚地對別人的進攻與傷害。不怕吃虧的人,總是把別人往好處想,在其天真與迂腐、軟弱的背後,是一個擴大、寬容的不設防的世界。不怕吃虧的人,才會在一種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在現實社會中,吃虧的事是經常會有的,處理妥當,壞事變好事;處理不當,結果適得其反。人往往被私欲所困,為一己私利爭得麵紅耳赤,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仔細想想實在不值得。貪小便宜的人處處想占上風,盛怒之下就會失去理智,無事生非地嚼舌根,蠻不講理地罵大街,胡攪蠻纏地鬧意見,鬧的結果往往是因小失大,使至愛親朋行同路人,骨肉兄弟反目成仇,結發夫妻分手離異,雖為鄰裏卻老死不相往來……這又何必呢?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甄宇的在朝官吏,時任太學博士。甄宇為人忠厚,遇事謙讓。

有一次,皇上把一群外番進貢的活羊賜給了在朝的官吏,要他們每人得一隻。

在分配活羊時,負責分羊的官吏犯了愁:這群羊大小不一,肥瘦不均,怎麼分群臣才沒有異議呢?

這時,大臣們紛紛獻計獻策。有人說:“把羊全部殺掉吧,然後肥瘦搭配,人均一份。”也有人說:“幹脆抓鬮分羊,好不好全憑運氣。”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爭論不休時,甄宇站出來了,他說:“分隻羊不是很簡單嗎?依我看,大家隨便牽一隻羊走不就可以了嗎?”說著,他就牽了一隻最瘦小的羊走了。

看到甄宇牽了最瘦小的羊,其他的大臣也不好意思牽最肥的羊。於是,大家都撿最小的羊牽。很快,羊都被牽光了。

每個人都沒有怨言。後來,這事傳到了光武帝耳中,甄宇因此得了“瘦羊博士”的美譽,稱頌朝野。不久,在群臣的推舉下,甄宇又被朝廷提拔為太學博士院院長。

從表麵上看,甄宇牽走了小羊,吃了虧,但是,他卻得到了群臣的擁戴,得到了皇上的器重。這樣看來,甄宇實際上是得了大便宜。

可見,有時候看上去像是吃了虧,實際上並不會真的吃虧。為人處世是這樣,與人交際也應該這樣。我們在與人交際的過程中,肯定要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肯定要遇到千奇百怪的事,肯定要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不怕吃虧,學會吃虧,主動地吃點虧,可能我們就會很輕鬆地避免很多難題。例如,當我們在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的時候,能不怕吃虧的話,我們就能在麵對強者的時候,以柔克剛,從而自保;我們就能在麵對弱者的時候,寬大為懷,獲取尊敬。

事實證明,在日常生活中,不怕吃虧的人才是有涵養、有愛心、有風度的智者。他們數年如一日地兢兢業業、埋頭苦幹,他們不為升官、評職稱、選勞模去走門子、打關節,更不去發牢騷、結幫派,所以領導和群眾也是有目共睹的。不怕吃虧的人活得輕鬆、活得灑脫、心態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