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官場哲學是一種“熬”的哲學,講論資排輩,講先來後到,這樣就形成了青年人在底層,中年人在中層,老年人在上層的局麵。而當代社會卻需要中年人在高層。若想打破常規,不“熬”,就必須有貴人相助,靠貴人的提攜連升三級。否則,就會在“熬”的過程中耗去青春,耗去魄力,最終成為凡夫俗子。
鄧子龍,江西豐城人,明代著名的軍事家、愛國名將、民族英雄。1531年,鄧子龍出生在豐城市杜市鎮。早年因為生計所迫,遊走四方。嘉靖八年在豐城東門白雲寺,遇到吉水人羅洪先,在羅洪先的指教下,鄧子龍考中了武舉人。
羅洪先幫助鄧子龍考中武舉,真正改變了鄧子龍的一生,使他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從此鄧子龍開始了長達40年的軍旅生涯。
鄧子龍先是投身於抗倭鬥爭中,率領江西官兵進駐福建泉外一帶,英勇抗敵達十餘年。他率部下先後轉戰福建、廣東沿海,在數百次大小戰役中屢建戰功,由一個下級軍官成長為經驗豐富的大將軍。
抗倭戰爭基本結束後,萬曆二年(1574年),鄧子龍被調回江西,先後任撫州把總、鄱陽守備,並在江西銅鼓一帶平定了李大鑾起事。
戰績不凡的鄧子龍再遇貴人,在巡撫潘季馴的舉薦下,升任浙江參將,巡視寧波一帶海防。
1583年,緬甸東籲王朝統一全緬後,不斷發動侵襲我國雲南邊境的戰爭,吞食我國領土。鄧子龍率部開始了長達十二年的反侵略戰爭,他連戰連捷,直攻到緬甸副都阿瓦,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1592年,日本發動侵朝戰爭,應朝鮮國王的請求,明朝派援兵幹預。已解甲歸田的老將鄧子龍出任明朝水師副總兵,率中國水師援朝抗日。1598年11月,在露梁津大海戰中,年近古稀的鄧子龍壯烈犧牲。
鄧子龍至今英名遠揚,福建、江西、廣東、湖南、貴州、雲南等地均有他的遺跡保存,他的墓地被江西省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鄧子龍能名揚千秋,與貴人指教、舉薦是分不開的。
在政壇上,因名人舉薦而成功的例子還有不少。美國曆史上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與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弗遜之間,盡管關係非常微妙,但沒有亞當斯的舉薦,傑弗遜就難以當上美國總統。
獨立戰爭時期,亞當斯是北方的最主要領導人。1775年6月,第二屆大陸議會期間,正是在亞當斯的提議和促成下,喬治·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隊總司令(後來華盛頓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一年以後,又是約翰·亞當斯的極力舉薦,托馬斯·傑弗遜得以參加以亞當斯為首的五人起草小組,並執筆起草了美國曆史上第一個最重要的文獻——《獨立宣言》。
傑弗遜是這群建國者中的年輕人,比亞當斯小十來歲,在政治參與上則晚了二十年。因此,在建國者中他當時的地位自然也就低得多。如果不是亞當斯舉薦他執筆《獨立宣言》,他根本就沒有機會擔負如此之重任,也不可能在政治聲譽上突飛猛進。
1796年,不願連任總統的華盛頓回歸故裏,在同年的大選中,亞當斯與傑弗遜的票數分列第一、二位。按照當時的選舉規則,正副總統是由總統候選人中得票最多的兩人分別擔任。這樣,亞當斯成為第二任總統,傑弗遜則成了他的副總統。兩人的政見與治國理念不同,此後引發不少矛盾,私人友情也多少受到損害。
在1800年的大選中,亞當斯敗北,傑弗遜當選美國第三任總統。傑弗遜開始了民主化進程,這就是美國曆史上著名的“傑弗遜民主時代”。傑弗遜1801年3月宣誓就職,四年後連任美國總統,成為美國曆史上首位連任的總統。傑弗遜在政壇上步步高升,取決於當年亞當斯的舉薦打下的基礎,亞當斯是他的貴人,兩人關係後來在晚年趨於和解。他們於同一天去世,相差隻有5個小時。
可見,要想在政壇上打破常規的升遷秩序,需要貴人相助。
一個人的精神和能力畢竟有限,要想辦好事、辦大事,就應該學會借助各種有利條件。一個人僅靠一己之力是很難獲得成功、取得偉大的成就的。要想用比較短的時間獲得大的成功,你就要尋找身邊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