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撫育我們成長,給了我們人世間最偉大最無私的愛。在我們成長的路途中,每一步都包含著父母的心血和辛勞。寒冷時,父母給予我們溫暖;困難時,父母是我們堅實的後盾;生病時,父母不分晝夜地照顧我們。我們長大了,父母卻老了;在生活中,我們是越來越能幹了,而父母越來越吃力了。子女的成長是以父母的衰老換來的,所以,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一個人一輩子都無法償還的。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裏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隻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
可見,孟宗為給母親找竹筍,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正是從點滴做起,去孝敬自己的母親。
目前有很多中學生都對父母抱有很大的依賴思想,其中有大部分隻知道向父母索取,覺得這些都是天經地義,卻忘了原本應該具有的孝敬之心。反而為自己的行為找來不少的理由:“我還沒有立業,等我有錢了我再好好孝順父母!”“我還小,能為父母做什麼呢?”……其實,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孝是發自於內心對父母的情感的外在表現。隻要心中有感恩之心,就能以任何形式表現出來。孝心,不分國界,不分年齡,不分貧富,惟一的區分就在於一顆心的投入。所以,中學生們不要為自己找任何的借口,在生活中要經常設身處地的為自己的父母著想,為他們盡一份自己的孝心,讓你的孝心變成一種習慣,一種快樂,真誠地去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孝心就在點滴中
古人雲,“百善,孝為先。”孝心,不是幾件漂亮衣服、家電或營養品,是要你給父母帶去溫暖。孝心,不是幾個保姆就能代替的,是要你與父母心與心的溝通,給他們帶來真正的快樂。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杯熱水、一頓晚餐、一盆洗腳水……都足以讓父母感到欣慰,孝心就這樣蘊含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二十四孝》概述了我國古代二十四位著名孝子的孝行故事,其中記錄了一則“戲彩娛親”典故。大致的意思是說:在古時周朝有位叫老萊子的人,天性純真對他的父母也特別孝順。自成年後,就親自照顧父母的日常起居,給父母做飯時,總是選擇甜美適口又易於嚼碎的食物;給父母居住的地方,總是親自查看力爭做到溫暖舒適;給父母穿的衣服,他總是洗幹淨後,疊好了放在老人的床頭;在孝順兒子的細心照顧下,兩位老人的身體和心情一直很好,他們快樂地享受著晚年的福壽。
因為有父母在,雖然老萊子已經七十多歲了,但從來都沒有感覺到自己大。有時候,老萊子為了讓父母親享受那種膝下承歡的感覺,還特意穿著五彩斑斕的花衣服,學著小孩子的樣子在父母的周圍故意調皮玩耍,想盡辦法讓父母開心。有一次,老萊子挑著一擔水走到屋裏,看到父母坐在那裏半天不做聲,好像很不高興的樣子。於是,他便假裝腳下不穩,一下子摔倒在地,並且假裝摔疼了,坐在地上哭鬧起來,口裏還說著,父母對他一點都不關心、也不心疼他,於是越發哭得厲害了。父母一看他這個樣子,連忙過來扶他,母親連忙掏出絹帕給他擦淚水,哄他站起來,他也就順勢跳起來告訴父母沒有事情,母親見狀,笑著說:“你這個壞孩子,就知道逗我們開心。”那一刻,他的父母親都感覺回到了幾十年前他們自己年輕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