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在《凱撒大帝》這篇名著中留下了這樣的名言:“行動要看時機,就像開船要看漲潮。”這裏所說的“時機”,也就是“機遇”或“機會”。
早慧的王勃,剛過弱冠之年,便在《滕王閣序》中發出了“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的世故喟歎,而“見機”和“知命”這一對孿生兄弟,由此便在熙攘凡塵中穿透迷霧、鑒往察今,在浮法世事中見微知著、未卜先知;扮演著睿智、玄奧而又神奇、迷離的角色。與觀照自身命運的“知命”不同,“見機”是對外部信息的迅速捕捉和正確判斷,是指在常人視而不見的細微之處,發掘其苗頭,把握其動向,以求占據先機、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早作了斷。這也正是“君子”有別於常人的高明之處。
“機遇”,不隻是一個時間概念,它還包括政治氣候、經濟條件、社會環境等多重要素。“機遇”的顯著特點,一是難得,二是易逝。鄧小平南巡時反複提醒人們:“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不抓呀,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喪失時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今世界,可謂是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競爭日趨激烈。人們講的競爭,關鍵是“機遇”的競爭。勝利乃是“機遇”的影子,誰抓住了“機遇”誰就是勝利者,誰失去了“機遇”,誰就失去了速度,就失去了效益,就失去了財富,必然會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和被動的地位。
對於創辦小公司而言,看準機遇,該出手時就出手尤為重要。在商場上,機遇稍縱即逝,看準機遇,該出手時就出手。如果你暫時沒有成功,沒有地位、財富,無關緊要,隻要你認準目標,有野心,有把目標貫徹到底的智慧和毅力,那麼站在金字塔的塔頂,指日可待。
每個新職業產生的背後都意味著一個龐大產業的興起,這些新行業正推動社會滾滾向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目前的職業總數已遠遠超過了“三百六十行”。有需求就有市場,在市場機會不斷湧現的時候,就需要認準目標,幹一行幹好一行。
見機君子們的洞察力、預見力,不僅能發現好的機會,而且也能發現危機,能將危機轉化為趨利避害、化險為夷的實際效果,這實際上考驗了其行動實踐能力。在最近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來臨之前,許多有識之士的見機忠告,被迷醉於證券美夢的人們所漠視,則隻能歸結於人性的缺陷與醜陋了。華爾街的精英們為了化解次貸危機的不良後果,在金融創新的眩目幌子下,祭起了金融證券化這個複雜高深的法寶,把已經“有毒”的產品,經過打包、杠杆放大、評級認證、保險確定等一係列流程,改頭換麵,以金融衍生品的麵目出現於世人麵前。猶如杜魯門的一句名言:“不能使他信服,就把他繞糊塗。(you cannot convince him。Confuse him)。”華爾街的金融精英們忽悠人的本領發揮得淋漓盡致,人們經這麼繞來繞去的糊弄,早已雲山霧罩,不明就裏。卻無形中對這種玄奧的金融衍生品多了幾分好奇,也多了幾分期盼,說不定還有幾分莫名的敬畏和膜拜。至於是否“有毒”,早已不在考慮範圍之內。然而,素有股神之譽的金融巨鱷巴菲特,早在這些衍生品剛推出時,就發出明確的警告說,這些五花八門的玩意兒是經濟領域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金融定時炸彈”。華爾街精英們以其精湛的專業素養,也許不需要巴菲特們的提醒,就對其後果心知肚明。但“在我身後,哪管洪水滔天”的人性自私和貪婪,驅使他們不計後果地先下手為強;至於廣大購買者和持有者,盲目地跟風從眾心理和唯恐錯失發財良機的非理性行為,使得他們對巴菲特的警告當成耳邊風,或壓根兒就不予理睬。就這樣,這顆具有世界範圍殺傷力的金融定時炸彈,在巴菲特們憂慮悒鬱的目光關注下爆炸了。
世事難料,能預先洞察先機,便不失為“君子”。然而,僅靠少數見機的君子,無法避免曆史悲劇的重演;隻有人人成為“君子”,人類社會才會在理性的軌道上平和前行。